第342章 何承天《达性论》(3 / 6)

加入书签

没有什么不加以安排设置的。强调人类在自然万物面前具有主动管理和规划的能力,致力于使万物有序发展,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种需求,进一步体现人类在自然与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14. 夫民用俭则易足,易足则力有余

- 解析:民众如果生活节俭,那么需求就容易得到满足,需求容易满足,民众就会有余力。此句阐述了节俭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从生活态度层面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节俭这一品德对民众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

15. 力有余则志情泰,乐治之心于是生焉

- 解析:民众有余力,那么情志就会安泰,乐于参与社会治理的心就会产生。说明当民众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且有余力时,会在精神层面产生积极变化,愿意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体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状态以及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

16. 事简则不扰,不扰则神明灵

- 解析:事情简单就不会扰乱民众,民众不被扰乱,其精神就会灵敏。强调简单的社会事务管理方式对民众精神状态的积极影响,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倡导一种简洁不扰民的治理理念。

17. 神明灵则谋虑审,济治之务于是成焉

- 解析:民众精神灵敏,谋划思虑就会审慎,社会治理的事务就能成功。进一步阐述民众精神状态良好对社会治理成功的重要性,形成一个从治理方式到民众状态再到治理结果的逻辑链条,体现作者对社会治理的思考。

18. 故天地以俭素训民,乾巛以易简示人,所以训示殷懃若此之笃也

- 解析:所以天地以节俭朴素来训诫民众,乾坤以简易的道理来启示人们,天地乾坤就是如此殷切诚恳地训导世人。总结前文关于节俭和简易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将这种理念上升到天地乾坤的高度,强调其权威性和重要性,表明这些理念源于天地之道。

19. 安得与夫飞沈蠉蠕并为众生哉!

- 解析:人怎么能与那些在空中飞的、水中游的、昆虫之类的生物一同被视为普通众生呢!此句通过反问,再次强调人的独特性,将人与其他生物进行区分,突出人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呼应开篇对人尊贵地位的论述。

20. 若夫众生者,取之有时用之有道

- 解析:至于世间万物,人类获取它们要按照一定的时节,使用它们要有恰当的方法。此句引出关于人类对待其他生物应遵循的原则,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体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1. 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所以顺天时也

- 解析:放火烧荒要等待大风季节,打猎捕鱼要依照豺獭捕食的时令,这是为了顺应天时。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人类获取自然资源时顺应天时的做法,展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遵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2. 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数罟

- 解析:大夫不猎取幼兽、不掏取鸟卵,百姓不使用细密的渔网捕鱼。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生物时都应遵循一定的规范,避免过度捕杀,以保护生物资源,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态平衡的维护。

23. 行苇作歌,宵鱼垂化,所以爱人用也

- 解析:《行苇》作诗,倡导对人要像爱护芦苇一样;春秋时宓子贱治理单父,能使夜里捕鱼的人都受到感化而放回小鱼,这些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关爱生命。运用典故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要秉持仁爱之心,注重可持续性,进一步阐述人类与自然万物相处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24. 庖厨不迩,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钓不网,所以明仁道也

- 解析:君子要远离厨房(不忍心看到杀生),对五种不应该捕杀的生物要加以保护;商汤王更改捕捉禽兽的祝辞,孔子钓鱼不用大网。这些事例都是为了表明要彰显仁道。通过多个典故,从不同角度强调人类对待万物要遵循仁道,体现作者对道德伦理在人与自然关系中重要性的重视。

25. 至于生必有死,形弊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

- 解析:说到万物有生就必然有死,身体衰败后精神就会消散,就如同春天草木繁荣,秋天树叶凋零,四季交替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