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张载《榷论》(4 / 6)
才能的难得机会。强调当下时代为贤才提供了实现抱负的舞台,呼吁贤才抓住时机,为下文论述贤才应具备的自身条件做铺垫。
23. 然欲立功者,必审于己。
- 解析:在强调时机重要性之后,笔锋一转,指出想要建立功勋的人,必须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审视。引出下文关于贤才自身应具备条件的论述,说明仅有外在时机还不够,贤才自身也需有正确认知,为论述增添全面性。
24. 若智不周务,而强欲为之,犹无楫而欲济于川,无衔而欲御于马,其不陷溺颠仆者,鲜矣。
- 解析:通过比喻说明自我审视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智谋不足以周全地处理事务,却勉强想要去建立功勋,就如同没有船桨却想要渡过河流,没有马嚼子却想要驾驭马匹,这样的情况下,不陷入困境、不跌倒失败的,是很少见的。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贤才自身能力与建功立业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贤才需具备与目标相匹配的能力,否则难以成功。
25. 故君子欲立大功于世,必审时度势,量己而行。
- 解析:总结前文,得出结论,所以君子若想要在世上建立大功,一定要仔细观察并分析时势的发展变化,同时要衡量自己的能力,然后再采取行动。此句全面概括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即贤才建功立业既需要把握时机,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26. 若时之未至,藏器于身,以俟其动;若时既至,奋身而起,以成其功。
- 解析:进一步阐述审时度势、量己而行的具体做法,如果时机还没有到来,就把自己的才能隐藏起来,等待时机行动;如果时机已经成熟,就要奋勇而起,抓住机会成就自己的功业。为贤才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使文章的论述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7. 如此,则可以保其名节,而建不朽之业矣。
- 解析:最后说明按照上述做法行事的结果,这样的话,贤才就能够保全自己的名节,并且建立不朽的功业。再次强调正确把握时机与自身能力的关系对于贤才实现抱负的重要性,收束全文,使文章主旨得以强化和升华。
……
句译:
1. 夫贤人君子将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时,未易可也。
那些贤能有才德的君子,想要建立天下的功业,成就天下的美名,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是不容易做到的。
2. 每观前代立功之士,皆有恰逢其会之遇。
每每观察前代建立功勋的人,都有恰好碰上合适时机的际遇。
3. 且夫贤俊之臣,国之基也;明哲之君,国之桢也。
贤能杰出的臣子,是国家的根基;明智聪慧的君主,是国家的支柱。
4. 基不固,则栋干倾;桢不直,则栋梁挠。
根基不稳固,那么房屋的栋梁就会倾倒;支柱不笔直,那么栋梁就会弯曲。
5. 故二者不可不察焉。
所以这两者(臣子与君主)不能不仔细审察。
6. 昔伊尹之佐成汤,吕尚之翼武王,皆以兴复大业,建不世之功。
从前伊尹辅佐成汤,吕尚辅佐周武王,都使君主振兴恢复了伟大的帝业,建立了世间少有的丰功伟绩。
7. 然此皆有拨乱之才,遭革命之会,应天顺人,以成其勋者也。
然而他们都具备拨乱反正的才能,遭遇了改朝换代的时机,顺应天命与民心,从而成就了他们的功勋。
8. 逮至春秋之时,诸侯力争,竞相吞灭。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竭力相争,竞相吞并消灭对方。
9. 当此之际,虽有管、晏之才,而无桓、文之主,亦难以显其能也。
在这个时候,即使有管仲、晏婴那样的才能,如果没有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君主,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才能。
10. 故曰:“非其时,虽贤不能自致也。”
所以说:“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即使贤能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11. 秦之末也,豪杰并起,欲图霸业。
秦朝末年,各路豪杰纷纷兴起,想要谋取称霸天下的大业。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