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张载《榷论》(3 / 6)
文章开篇主旨相呼应,强化了论点。
11. 秦之末也,豪杰并起,欲图霸业。
- 解析:介绍秦朝末年的局势,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都想要谋取称霸天下的大业。此句描绘出一个风云变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背景,为下文论述刘邦及其谋士集团的崛起提供了历史舞台。
12. 沛公以雄才大略,宽仁大度,吸引天下之士。
- 解析:阐述沛公刘邦的特质,刘邦凭借自己卓越的雄才大略,以及宽厚仁爱、胸怀大度的品质,吸引了天下众多贤能之士归附。这些特质使刘邦成为一个有能力领导群雄、成就大业的君主,为他最终建立汉朝奠定基础,同时也体现了明哲之君在吸引贤俊之臣方面的重要作用。
13. 张良、陈平之徒,皆为之用。
- 解析:说明刘邦吸引人才的结果,张良、陈平这些贤能之士,都愿意为刘邦效力。张良、陈平皆为智谋超群之人,他们与刘邦的结合,是贤俊之臣与明哲之君相互成就的又一典型例子,证明了君臣配合对成就功业的推动作用。
14. 此乃天授之时,而英雄遇合也。
- 解析:对刘邦与张良、陈平相遇并成就大业进行评价,认为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也是英雄之间的相互遇合。强调了刘邦成就霸业既有时机的因素,也离不开君臣之间的契合,再次呼应文章关于时机与君臣关系对建功立业重要性的主旨。
15. 及夫汉室中微,王莽篡逆。
- 解析:讲述汉朝中期的变故,等到汉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的时候,王莽趁机篡夺皇位,叛逆汉室。此句为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故事提供了背景,展现出一个旧秩序被打破、急需新力量重建的时代局面,为下文论述刘秀及其臣子的功绩埋下伏笔。
16. 光武以帝胄之亲,奋身而起,恢复旧物。
- 解析:介绍光武帝刘秀的事迹,刘秀凭借自己身为皇室宗亲的身份,奋起抗争,最终恢复了汉朝的天下。体现了刘秀抓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凭借自身身份优势,承担起复兴汉室的重任,展现出明哲之君在关键时刻的担当与能力。
17. 邓禹、冯异等,皆能相时而动,辅成大业。
- 解析:说明邓禹、冯异等臣子的作为,邓禹、冯异等人,都能够观察时势,把握时机行动,辅佐刘秀成就了中兴大业。这表明贤俊之臣能够审时度势,选择明主并助力其成就功业,体现了君臣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对时机的准确把握。
18. 此亦遭逢际会,以成其志者也。
- 解析:对刘秀及其臣子成就中兴大业进行总结,认为这也是他们遭遇到合适的时机,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再次强调时机在成就功业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君臣相得对于把握时机、实现志向的重要性,强化文章主旨。
19. 自魏氏以来,天下未一,干戈日寻。
- 解析:描述曹魏以来的局势,自从曹魏建立以来,天下一直没有实现统一,战争每天都在发生。展现出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为下文论述这一时期贤才难以建功立业做铺垫。
20. 虽时有俊才,而无英明之主以统御之,故功业不建,名节不立。
- 解析:分析曹魏以来贤才难以成功的原因,虽然这个时期时常出现才智出众的人,但是却没有英明的君主来统领驾驭他们,所以这些贤才无法建立功业,也难以树立名节。从反面论证了明哲之君对于贤俊之臣建立功业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时机(遇上明主)的缺失会导致贤才抱负难以实现,与前文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文章主旨。
21. 今主上圣明,四海归心,方欲兴太平之业,建无疆之祚。
- 解析:回归当下,描述当时的情况,如今主上圣明,天下百姓都心悦诚服地归附,正想要兴起太平的大业,建立长久的帝业。此句为贤才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的良好时代背景,暗示当下正是贤士立功的好时机,与前文各历史时期的情况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对贤才应如何把握时机的论述。
22. 此乃贤士立功之秋,而志士骋能之会也。
- 解析:明确指出当下是贤能之士建立功勋的大好时机,也是有志之士施展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