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潘岳《西征赋》(6 / 15)
郎织女双星对峙。通过比喻手法,描绘豫章观的建筑布局和形态,体现其建筑的精巧和独特设计。
41. 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于十纪。
- 解析:本想让它历经万年不倒塌,却在十纪(十二年为一纪)间就突然毁坏。感慨豫章观虽设计初衷是长久保存,但仍迅速毁坏,突出世事无常,历史变迁的不可抗拒。
42. 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馀趾。
- 解析:曾经高耸的百尺层观,如今只剩下几仞高的地基。将豫章观昔日的高耸与如今的衰败相对比,强化历史兴衰的感慨,引发对岁月无情、朝代更替的思考。
43. 振鹭于飞,凫跃鸿渐。
- 解析:此句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白鹭在空中振翅飞翔,野鸭欢快地跳跃,大雁缓缓地前行。通过对这些水鸟动态的描写,展现出昆明池周边生态的和谐与自然的活力,与前文对昆明池历史变迁的感慨形成动静结合的效果,使场景更加生动鲜活。
44. 乘云颉颃,随波澹淡。
- 解析:鸟儿们时而在云中上下翻飞(“颉颃”指鸟上下飞),时而随着水波自在浮游。进一步刻画水鸟在天空与水面的悠然姿态,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从侧面反映出昆明池周边环境的优美与宁静,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45. 瀺灂惊波,唼喋菱芡。
- 解析:“瀺灂”形容鱼在水中游动激起的波纹,“唼喋”描绘水鸟或鱼吞食食物的声音。此句描绘了鱼在水中游动惊起波浪,水鸟在菱角、芡实间觅食的场景,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与声音,使整个昆明池的场景更加具体可感,充满生活气息。
46. 华莲烂于渌沼,青蕃蔚乎翠潋。
- 解析:鲜艳的莲花在碧绿的池塘中灿烂盛开,青色的水草在翠绿的水波中繁茂生长。运用鲜明的色彩描写,“华莲”之红与“渌沼”之绿、“青蕃”之青与“翠潋”之翠相互映衬,展现出昆明池边植物的繁茂与色彩的绚丽,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水上植物景观图。
47. 伊兹池之肇穿,肄水战于荒服。
- 解析:“伊”为句首发语词。这座昆明池最初开凿的目的,是为了在边疆地区演练水战。此句点明昆明池开凿的初衷,将其与历史上的军事活动联系起来,使昆明池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意义,更承载了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出其在古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48. 志勤远以极武,良无要于后福。
- 解析:汉武帝有志于开拓远方并穷兵黩武,然而这样做确实对国家的长远福祉并无关键益处。这里对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用于军事演练背后的战略意图进行评价,指出过度追求武力扩张可能对国家后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反映出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穷兵黩武政策的反思。
49. 而菜蔬芼实,水物惟错。乃有赡乎原陆。
- 解析:但是昆明池产出丰富,有各种可供食用的菜蔬、果实,水中生物种类繁多。其产出不仅满足水上所需,还能供给周边陆地。此句强调昆明池在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军事用途外,它还为当地带来了丰富的物产,保障了周边地区的生活供给,体现出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
50. 在皇代而物土,故毁之而又复。
- 解析:在不同朝代根据物产土地的实际情况,昆明池虽曾遭毁坏但又得以恢复。说明昆明池因其重要性,在历史的变迁中,尽管历经破坏,却总能因对国家和百姓的价值而被修复,反映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人们对其重视程度。
51. 凡厥寮寀,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楫棹。
- 解析:所有的官员,在百姓生活富足之后对他们进行教化。并且带领那些贫穷懒惰的人,一起整治船只。这里描述了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作为,先让百姓富足,再进行教化,并带领民众发展生产,体现出一种积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强调官员在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52. 收罟课获,引缴举效。
- 解析:督促百姓张网捕鱼并考核收获,指导他们拉弓射箭并检验成效。进一步阐述官员对百姓生产活动的管理与指导,通过具体的生产活动细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