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5 / 12)
拒性在各个时代都有所体现,强化了命运论的观点。
且夫天下事不可胜数,狐疑犹豫,当断不断,必有后祸。
- 解析:从对命运的宏观论述转向对人事选择的讨论,指出天下事情繁多,在面对抉择时若犹豫不决,必然会留下后患。为下文论述士人在命运抉择中的行为做铺垫,强调在复杂的世事和命运面前,果断抉择的重要性。
故知者审于量主而进,不达者追于成名而退。
- 解析:阐述明智的人会审慎地衡量君主后再决定是否进取,不明事理的人则盲目追求成名,失败后才知退避。通过对比,说明不同的人在面对命运机遇时的不同选择方式,暗示选择对命运走向的影响,为后文列举具体人物事例提供理论依据。
若夫吕尚之遇文王,宁戚之迕桓公,或投己于鼎镬,或释褐于版筑,去之则神罢气沮,就之则成王定霸,然而二子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乃得荐达哉?
- 解析:列举吕尚遇到周文王、宁戚冒犯齐桓公的事例,说明他们为了实现抱负,有的甘愿赴死(如吕尚可能面临危险),有的从卑微劳作中被起用(宁戚从版筑劳役中被发现)。离开这些君主他们就会精神萎靡,追随则能成就王业霸业。并反问他们并非依靠在朝廷为官或借助他人赞誉才得以显达,突出他们与君主相遇是命运的安排,以及他们果敢选择对命运的改变。
精诚感于神明,忠义服于邻国,岂借问于乡闾,比誉于品藻,然后乃光扬哉?
- 解析:进一步说明吕尚和宁戚是凭借自身的精诚感动神明,忠义使邻国敬服,而非依靠乡人的称赞和品评者的赞誉才声名远扬。强调他们自身的品质和能力在命运转折中的重要作用,表明真正的贤才在命运的安排下,凭借自身特质就能获得机遇,无需外在的刻意宣扬。
及至从仕也,趋舍不合,言语相违,俯仰异趣,功业不建,有自来矣。
- 解析:指出有些人入朝为官后,与君主取舍不合、言语相悖、志向不同,导致功业无法建立,这是有原因的。说明在命运的安排下,即使有机会进入仕途,若君臣不契合,也难以成就功业,强调命运不仅决定相遇,还影响着后续的发展。
故僚相视而笑,朋执摇头,而求其所以然之故,岂可得哉?
- 解析:描述同僚和朋友对那些功业不建者的反应,他们相视苦笑、摇头,却无法探寻到真正的原因。表明命运的复杂和难以捉摸,即使身处其中的人也难以理解命运为何如此安排,强化命运不可知的观点。
夫疾风劲草,岁寒松柏,事患难然后知君子之不挠也。
- 解析:以“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为喻,说明只有经历患难才能知道君子不会屈服。暗示在命运的考验面前,真正的君子能够坚守自我,突出个人品质在应对命运挑战时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命运的磨难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品性。
是故有以自得之者,有以因人而及之者。有以徳掩其言者,有以言显其行者。
- 解析:总结人们在命运中的不同情况,有的人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成功,有的人借助他人的帮助取得成就,有的人用品德掩盖言论,有的人用言论彰显行为。说明命运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在命运面前都有不同的表现和途径,强调命运的多样性和个体在其中的差异性。
譬犹农夫之垦,以时种之,虽有不遇年,必有丰年焉。然士之立身,犹农夫之稼,不可不熟择其种。
- 解析:以农夫耕种为例,按时播种虽可能遇到灾年,但必有丰年。将士人立身处世比作农夫种庄稼,强调士人选择的重要性,如同农夫要慎重选择种子。说明士人在命运面前,选择合适的方向和方式至关重要,为下文论述士人择主做铺垫。
故士莫先于择主,择主而后仕之,不以其道藏之。
- 解析:明确提出士人最重要的是先选择君主,选择合适的君主后再去侍奉,不符合道义就隐居起来。强调士人在命运抉择中的主动性,即通过选择君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体现出士人应遵循道义的原则,将个人命运与道德准则相结合。
是故陈平和韩信用术而归于汉,五伯九合诸侯,用此术也。
- 解析:以陈平、韩信运用智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