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4 / 12)

加入书签

发展有先兆;《诗经》的内容表明山岳降神诞生贤才,成为周朝栋梁。这些都被作者视为命运的体现,通过引用增强了文章观点的权威性,深化了对命运的论述。

岂惟兴主,乱亡者亦如之焉。

- 解析:此句承上启下,将论述从兴盛的君主过渡到导致国家混乱灭亡的君主,表明不仅兴盛之事受命运影响,乱亡之事同样如此,拓展了命运论在不同政治结局方面的探讨范围。

幽王之惑褒女也,祆始于夏庭。

- 解析:以周幽王被褒姒迷惑导致国家混乱为例,指出灾祸的征兆在夏朝宫廷就已出现。说明国家的乱亡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命运的安排早有预兆,强调命运在国家兴衰过程中的连贯性和必然性。

曹伯阳之获公孙强也,征发于社宫。

- 解析:讲述曹伯阳得到公孙强后引发祸乱,而征兆在社宫显现。再次例证国家乱亡与命运征兆的关系,表明即使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也有命运的安排,暗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叔孙豹之昵竖牛也,祸成于庚宗。

- 解析:以叔孙豹亲近竖牛最终酿成灾祸,且祸根在庚宗时就已种下为例,进一步说明乱亡之事皆有命运的伏笔,强调命运对个人和国家走向灾祸的预先设定。

吉凶成败,各以数至。咸皆不求而自合,不介而自亲矣。

- 解析:对上述事例进行总结,指出吉凶成败都按照一定的气数到来,都是不用刻意追求就能自然契合,不用别人介绍就能自然亲密的。强化命运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表明一切事件的发生都受命运的支配,人力难以改变。

昔者,圣人受命河洛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以武兴者,六八而谋。’

- 解析:引用圣人接受河图洛书的启示,说明凭借文德受命的,七九之数时就会衰落;凭借武力兴起的,六八之数时就会谋划变革。通过神秘的预言,为命运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强调命运的发展遵循着某种既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早在圣人时代就已被揭示。

及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 解析:以周成王在郏鄏定都并占卜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为例,说明这是上天的命令。表明国家的命运从一开始就由天命注定,周王朝的兴衰在其建立之初就已有定数,进一步强化命运决定国家历史走向的观点。

故自幽厉之间,周道大坏,二霸之后,礼乐陵迟。

- 解析:阐述从周幽王、周厉王时期开始,周朝的政治制度严重败坏,春秋五霸之后,礼乐制度逐渐衰败。描述周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说明这是命运的发展轨迹,与前文所讲的命运规律相呼应,证明国家的兴衰是命运按照既定规律演变的结果。

文薄之弊,渐于灵景;辩诈之伪,成于七国。

- 解析:继续讲述周朝衰败过程中文化与风气的变化,文化浅薄的弊端在周灵王、周景王时逐渐显现,诡辩欺诈的风气在战国时期形成。通过具体描述不同阶段的社会变化,展现命运在历史进程中的具体表现,说明命运的发展导致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的演变。

酷烈之极,积于亡秦;文章之贵,弃于汉祖。

- 解析:指出严刑峻法的极致在秦朝积累,文章辞藻的尊贵被汉高祖弃置。以秦朝和汉朝初期的情况为例,说明不同朝代的特点和政策走向也是命运的体现,强调命运对不同朝代发展路径的影响,体现出命运在历史长河中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虽仲尼至圣,颜冉大贤,揖让于规矩之内,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轲、孙卿体二希圣,从容正道,不能维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 解析:以孔子、颜回、冉求、孟子、荀子等圣贤为例,说明即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遵循礼仪规范讲学传道,也无法阻止时代衰败的开端和挽救末世的颓势。表明即使是圣贤也难以抗拒命运的力量,进一步强调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命运的走向。

此所谓命也。岂惟一世哉?

- 解析:对上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这就是命运的体现,并反问这种情况难道仅仅存在于一个时代吗?引发读者对命运普遍性的思考,暗示命运的不可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