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3 / 7)

加入书签

三、“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眼中的 “能” 与 “君子”

(一)打破认知:“多能” 不是君子的核心标准

当孔子说出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时,无疑是对当时普遍观念的一次颠覆。在春秋时期,很多人认为,君子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应当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出众的技艺,“多能” 是君子的重要标志。但孔子却明确提出 “君子不多能”,这里的 “不多能”,不是说君子没有能力,而是说 “多能” 并非君子的核心追求与评判标准。

在孔子的思想里,君子的核心是 “德”,是 “仁”,是 “礼”。君子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能 “克己复礼”,能 “仁者爱人”,能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其次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 “义以为上”,能 “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最后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 “能”,无论是技艺之能,还是知识之能,都只是君子实现 “德” 与 “义” 的工具,而非目的。如果一个人只追求 “多能”,却忽视了品德的修养、价值观的塑造,那即便拥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称之为君子;反之,一个君子即便没有那么多 “鄙事” 的技能,只要他坚守 “德” 与 “义”,践行 “仁” 与 “礼”,就是真正的君子。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没有孔子那样的 “多能”,他不擅经商,不懂农耕,甚至连日常的生计都需要孔子的接济,但孔子却多次称赞他 “贤哉,回也”,认为他是君子的典范。为什么?因为颜回拥有高尚的品德,能 “三月不违仁”,能深刻理解孔子的 “仁” 道,并用一生去践行。在孔子看来,颜回的 “德”,远比那些外在的 “能” 更重要,更符合君子的标准。

再比如,孔子曾批评弟子樊迟 “请学稼”“请学为圃”,认为这些是 “小人之事”。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轻视农耕技艺,但实际上,孔子并非否定农耕的价值,而是希望樊迟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 “修身”“学道” 上 —— 作为君子,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治国理政、如何教化民众,如何用 “仁政” 让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把目光局限在个人的农耕技艺上。这并非轻视 “能”,而是强调 “能” 要服务于 “道”,君子的 “能”,应当是与 “德”“义” 相匹配的 “大能”,而非局限于生活琐事的 “小能”。

(二)君子之 “能”:服务于 “道” 的 “必要之能”

孔子说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并非否定君子需要能力,而是强调君子的 “能” 要 “精” 而非 “多”,要 “专” 而非 “杂”,要服务于 “道” 而非满足于个人的技艺炫耀。君子不需要掌握所有的 “鄙事” 技能,但必须拥有践行 “仁”“礼”、实现 “道” 的 “必要之能”。

这种 “必要之能”,首先是 “学道” 之能 —— 能学习、理解、领悟 “仁”“礼” 之道。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 “学”,核心就是学 “道”。君子要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理解天地万物的规律,懂得做人做事的准则,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通过学习《诗》,君子能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能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通过学习《礼》,君子能懂得分寸与秩序,能在社会交往中践行 “礼” 的要求。这种 “学道” 之能,是君子所有能力的基础。

其次是 “行道” 之能 —— 能将 “道” 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孔子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 “行道” 之能,体现在修身中,是 “吾日三省吾身”,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不足;体现在处世中,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善意与尊重对待他人;体现在为政中,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让百姓信服。比如,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仅用三个月就让鲁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 “技艺”,而是因为他将 “德政” 的理念落到了实处,用 “礼” 规范社会秩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