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4 / 7)
,用 “仁” 关怀百姓生活 —— 这就是君子 “行道” 之能的体现。
最后是 “传道” 之能 —— 能将 “道” 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理解并践行 “仁”“礼”。孔子一生 “有教无类”,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的 “传道” 之能,不是靠华丽的言辞,而是靠 “因材施教” 的智慧与 “以身作则” 的示范。对于子路这样勇猛直率的弟子,他常常提醒他 “三思而后行”;对于冉有这样谨慎内向的弟子,他常常鼓励他 “闻斯行诸”;对于子贡这样善于经商的弟子,他引导他 “富而好礼”。通过这种个性化的教导,孔子将 “道” 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弟子心中,再由弟子们传播到天下 —— 这种 “传道” 之能,远比任何 “鄙事” 的技能都更有价值,也更符合君子的使命。
在孔子看来,君子的 “能”,从来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 “恰到好处”—— 够用来 “学道”“行道”“传道” 即可。多余的、与 “道” 无关的 “能”,不仅不是君子的加分项,反而可能成为负担,让人沉溺于技艺而忽视了品德的修养。这就是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的深层含义:君子追求的不是 “多能”,而是 “德能兼备”,是让 “能” 服务于 “德”,让 “行” 践行于 “道”。
四、跨越千年:孔子 “多能观” 的当代回响
(一)对 “能力” 的再思考:从 “技” 到 “人” 的回归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 “能力焦虑”:为了职场竞争,拼命学习各种技能,考无数的证书;为了跟上潮流,跟风学习编程、设计、短视频制作,生怕自己 “技不如人”。我们追求 “多能”,却常常忘记了 “多能” 的目的是什么 —— 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标准?孔子的 “多能观”,恰好给了我们一剂清醒剂:能力的价值,不在于 “多”,而在于 “实”;不在于 “炫”,而在于 “用”。
孔子的 “多能”,是源于生存需求的 “实用之能”—— 每一项能力都能解决现实问题,都能服务于生活与他人。比如,他会驾车,是为了出行方便,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他会管理,是为了谋生,也为了后来能更好地理解为政之道。而我们今天追求的 “多能”,很多时候却脱离了 “实用” 的本质:有人为了 “显得有能力”,盲目学习各种技能,却从来没有真正运用过;有人为了 “内卷”,跟风考证,却不知道这些证书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意义。这种 “为了多能而多能” 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容易让人迷失在 “技能堆砌” 的陷阱中,忘记了能力的本质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孔子的 “多能观” 提醒我们,在培养能力时,要先想清楚 “为什么学”,再去思考 “学什么”“怎么学”。如果一项技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服务他人、贡献社会,那它就值得学习;如果一项技能只是为了 “跟风”“炫耀”,那即便学会了,也无法真正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价值。
比如,在教育领域,很多家长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钢琴、舞蹈、绘画、编程…… 从早到晚排得满满当当,却从未问过孩子是否真正感兴趣,也从未思考过这些技能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实际意义。结果,孩子不仅学得痛苦,还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家长能借鉴孔子的 “多能观”,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真正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技能去培养,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这些 “能” 虽然不像钢琴、绘画那样 “显眼”,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在职业发展中,很多人也陷入了 “多能” 的误区,认为掌握的技能越多,职场竞争力就越强。于是,他们一边工作,一边拼命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对核心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个从事市场营销的人,不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市场分析能力、品牌策划能力、客户沟通能力,反而去考取与工作无关的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结果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本职工作的发展。实际上,在职场中,真正有竞争力的不是 “技能数量”,而是 “技能质量”—— 是那些与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