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感悟太宰问子贡:孔子多能的真谛(2 / 7)

加入书签

二、孔子的 “多能”:贫贱经历里长出的能力之树

(一)“吾少也贱”:一段被忽略的成长岁月

“吾少也贱”,这四个字从孔子口中说出时,轻描淡写,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过往。孔子的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先祖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后来因不满纣王的暴政,投奔周王朝,被封于宋。但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家族已经衰落,叔梁纥只是鲁国陬邑的一个小武官。更不幸的是,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颜徵在带着他离开陬邑,迁居到鲁国都城曲阜的阙里,独自抚养他长大。

在春秋时期,“贱” 不仅指家境贫寒,更指社会地位低下。失去父亲的庇护,又远离家族的支持,孔子母子的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为了生存,年幼的孔子不得不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做那些当时被贵族视为 “鄙事” 的工作 —— 所谓 “鄙事”,就是底层民众为了谋生而从事的技艺与劳作,比如农耕、放牧、烹饪、驾车、管理仓库等。《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年轻时曾 “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意思是他曾在季氏家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把账目算得清清楚楚;还做过管理牲畜的官吏,让牲畜长得肥壮繁盛。这些工作,在当时的贵族看来,都是 “低贱” 的 “鄙事”,但对孔子而言,却是生存的必需,也是他 “多能” 的起点。

这段 “贱” 的经历,没有让孔子变得自卑或怨天尤人,反而成了他成长的养分。因为要谋生,他不得不学习各种技艺;因为接触底层民众,他得以看清民间的疾苦,理解生活的真实;因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劳作,他学会了细致、严谨、务实 —— 这些品质,不仅让他掌握了众多 “鄙事” 的技能,更塑造了他后来 “仁者爱人”“务实入世” 的思想根基。多年后,当孔子回望这段岁月,没有丝毫避讳或羞愧,反而坦然承认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份坦诚与从容,正是源于他对这段经历的深刻认知:那些看似 “低贱” 的劳作,不是耻辱,而是让他拥有 “多能” 的真正原因。

(二)“多能鄙事”:从生存技能到人生智慧

孔子的 “多能”,不是空泛的 “样样都会”,而是每一项能力都扎根于现实的需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他会农耕,知道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 的规律,能分辨五谷的好坏,这让他后来在讲授 “富民” 思想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能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他会驾车,熟悉马车的构造与驾驭技巧,甚至能在危难时刻驾车避险 ——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师徒曾多次陷入险境,驾车的技能多次帮助他们脱离困境;他懂烹饪,知道不同食材的特性与搭配,后来在谈论 “礼” 时,能细致地讲解祭祀时食物的准备与摆放,让 “礼” 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细节;他会管理仓库与牲畜,懂得如何记账、如何照料牲畜,这些 “管理” 的经验,也为他后来提出 “为政以德”“富民教民” 的政治主张提供了现实依据。

更重要的是,这些 “鄙事” 带来的 “多能”,没有让孔子沉溺于技艺本身,而是让他从技艺中提炼出了人生智慧。比如,管理仓库时 “料量平”,让他懂得了 “公平” 的重要性,后来他强调 “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这种经历的升华;照料牲畜时 “畜蕃息”,让他明白 “用心” 的价值,后来他主张 “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弟子都倾注心血,也是这种理念的延伸;甚至连驾车的技艺,都让他领悟到 “中庸” 的道理 —— 驾车时既要用力,又不能过猛;既要掌控方向,又要顺应道路,这与做人做事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的 “中庸” 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曾说 “吾不试,故艺”,意思是自己没有被国家重用,所以才有时间学习各种技艺。但如果没有 “少也贱” 的生存压力,没有早年对 “鄙事” 的亲身实践,即便有再多的时间,他也未必能真正掌握这些技艺,更谈不上从技艺中领悟智慧。可以说,孔子的 “多能”,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磨砺;不是 “圣人” 的光环,而是 “凡人” 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断学习的结果。这种 “多能”,没有丝毫的炫耀与傲慢,反而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