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感悟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4 / 13)

加入书签

们的努力没有意义。通过追求目标的过程,我们可以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丰富人生阅历,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其次,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焦虑和沮丧。我们要认识到,生活中的变化是正常的,每一次变化都可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变化,主动适应变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变化。比如,当我们面临失业的情况时,不要过于恐慌和抱怨,而是要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寻找新的就业机会,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最后,要学会灵活调整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我们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一些备选方案,以便在遇到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调整计划。同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计划的内容和步骤,确保计划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比如,在进行项目管理时,我们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并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计划的时间节点、任务分配等内容,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三、毋固:打破思维的定势,拥抱时代的变化

(一)“固” 的本质:思维定势的束缚

“毋固” 指的是不固执己见,不墨守成规,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观念不断涌现,如果我们总是抱着过去的经验和想法不放,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那么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固” 的本质是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它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让人们习惯于用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思维定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解决一些熟悉的问题,但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时,它却会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让我们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比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则被动地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这种教育模式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它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竞争的核心要素,如果我们仍然固守着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愿意进行改革和创新,那么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历史中的 “固” 之败:因墨守成规而衰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 “固” 而导致国家衰落、王朝覆灭的案例并不少见。这些案例警示我们,墨守成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会被时代所抛弃。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这样的危机,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发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增强中国的实力,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清政府的统治者们仍然固守着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 “天朝上国” 的根本,不能有丝毫动摇,只愿意学习西方的技术,却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这种 “中体西用” 的思想,使得洋务运动始终局限在技术层面,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如果清政府的统治者们能够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中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那么中国或许能够早日摆脱落后的局面,避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再看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在清朝末年,铁路作为一种新兴的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