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感悟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3 / 13)

加入书签

生怀疑,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历史中的 “必” 之殇:因绝对化思维导致的失败

在历史的进程中,因 “必” 的执念而导致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绝对化的思维不仅会让我们失去应对变化的能力,还会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一蹶不振。

秦朝末年,项羽是一位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他率领楚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一度成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主要力量。然而,项羽却存在着严重的 “必” 的执念,他坚信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只要自己亲自率军作战,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于是,他轻视了刘邦的实力,认为刘邦不足为惧,甚至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错失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后来,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虽然多次取得战场上的胜利,但由于他的绝对化思维,不愿意听取谋士的建议,不懂得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调整作战策略,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陷入了绝境。面对失败,项羽无法接受现实,最终在乌江自刎。如果项羽能够摒弃 “必” 的执念,客观地认识刘邦的实力,听取谋士的建议,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作战策略,那么楚汉相争的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

再看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是一位因 “必” 的执念而导致失败的君主。崇祯皇帝即位后,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叛乱,国外有后金(清朝)的入侵。崇祯皇帝虽然有振兴明朝的决心,但他却存在着 “必” 的执念,他坚信只要自己重用贤臣,严惩奸臣,就一定能够平定叛乱,抵御外敌,挽救明朝的危亡。于是,他频繁地更换大臣,对大臣的要求极为苛刻,一旦大臣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就会严惩不贷。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导致很多有才能的大臣不敢轻易为崇祯皇帝出谋划策,生怕自己因为一点小失误而遭到惩罚。同时,崇祯皇帝也不愿意接受明朝已经走向衰落的现实,不愿意采取一些务实的措施来缓解国内的矛盾,最终导致明朝在农民起义军和后金的双重打击下走向灭亡。

(三)现代生活中的 “必” 之苦:被绝对化思维束缚的人生

在现代生活中,“必” 的执念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困扰。

在事业方面,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会制定高远的目标,比如在几年内晋升到某个职位,或者在某个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但实际上,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环境、行业趋势、个人能力、机遇等,即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在短期内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我们抱着 “必” 的执念,那么在面对事业发展不顺的情况时,就会感到非常焦虑和沮丧,甚至会对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比如,一些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制定了详细的商业计划,坚信自己的创业项目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但在创业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出现等原因,创业项目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无法按照预期的计划发展。这时,那些有 “必” 的执念的创业者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和迷茫,甚至会选择放弃创业。

在生活方面,“必” 的执念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幸福。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一帆风顺,没有任何烦恼和挫折,一旦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如生病、失业、家庭矛盾等,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和抱怨。但实际上,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是不可避免的,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四)践行 “毋必”:培养灵活应对的心态

要做到 “毋必”,接纳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培养灵活应对的心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目标观。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合理、可行的目标,不要制定过高或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目标只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而不是唯一的结果。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实现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