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4 / 6)

加入书签

形成呼应,都体现了孔子对 “私天下” 的批判与对 “公天下” 的追求。

(二)倡导 “仁政” 的执政理念

孔子的核心政治理念是 “仁政”,而舜、禹的执政实践,正是 “仁政” 的完美体现。“仁政” 的核心是 “仁者爱人”,即统治者要以百姓的福祉为根本,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有利于百姓的政策,而非追求个人的权势与利益。

舜、禹 “有天下而不与焉”,正是 “仁者爱人” 的体现 —— 他们不私享权力,是为了让贤明者治理天下,让百姓受益;他们不贪图私利,是为了将资源用于解决百姓的困难,让百姓安居乐业;他们承担治理天下的责任,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和谐的生活。孔子通过赞叹舜禹,实则是在倡导 “仁政” 的执政理念,希望后世统治者能以舜禹为榜样,践行 “仁者爱人”,推行 “仁政”,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孔子曾对弟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意思是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办事、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役使百姓要顺应农时。这一 “仁政” 主张,与舜禹 “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 —— 都是以百姓为根本,注重百姓的利益与需求。

(三)期望士人的 “公心” 与 “担当”

孔子不仅对统治者抱有期望,也对士阶层抱有期望。他认为,士作为社会的精英,应具备 “公心” 与 “担当”,以天下为己任,为实现 “仁政” 与 “公天下” 的理想而努力。而舜禹 “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境界,正是士阶层应追求的道德标杆 —— 不贪图个人私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根本。

孔子曾对弟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意思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实现 “仁” 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重大吗?奋斗到死才停止,难道不遥远吗?这种 “以仁为己任” 的担当,与舜禹 “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责任担当本质相同 —— 都是将更宏大的目标(仁、百姓福祉)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例如,孔子的弟子子路,便以 “担当” 着称,他曾表示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物与朋友共享,即便用坏也不遗憾,这种 “利他” 精神正是 “公心” 的体现;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依然 “不改其乐”,潜心学习,追求 “仁” 的境界,不贪图物质私利,这种 “安贫乐道” 的品质也与舜禹 “不与” 私利的境界相契合。孔子通过教育弟子,希望将舜禹的 “公心” 与 “担当” 传承下去,让士阶层成为推动 “仁政” 与 “公天下” 的重要力量。

四、“有天下而不与” 的当代价值:从执政理念到社会精神

舜、禹 “有天下而不与” 的执政境界,虽诞生于上古时代,但其蕴含的 “公心”“责任”“利他” 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为公共治理、组织管理、个人修养提供宝贵启示,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公共治理:以 “公心” 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

在当代公共治理中,“有天下而不与” 的核心精神体现为 “以人民为中心” 的执政理念 —— 政府部门与公职人员不将权力视为私有,不追求个人或部门私利,而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承担起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

1. 权力 “公器公用”:杜绝特权与腐败

当代公共治理强调权力的 “公器属性”,要求公职人员牢记 “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杜绝特权思想与腐败行为。舜、禹 “不享特权而亲民” 的作风,正是当代公职人员应遵循的准则。例如,我国推行的 “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斗争”,便是为了遏制权力私有化倾向,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福祉。许多优秀的公职人员,如 “时代楷模” 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都以 “公心” 践行职责:焦裕禄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身患重病仍坚持带领群众治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