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5 / 6)

加入书签

风沙、盐碱地,不搞特殊待遇,住普通窑洞,吃粗粮淡饭,始终与百姓同甘共苦;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回到家乡植树造林,将价值数亿元的林场无偿捐给国家,不谋个人私利。他们的行为,正是当代版的 “有天下而不与”,以 “公心” 守护权力的纯洁,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

2. 责任 “利民为本”:解决民生痛点

当代公共治理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民生痛点,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与舜、禹 “解百姓之困”“促社会和谐” 的责任担当一脉相承。近年来,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民生政策,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教育公平、医疗保障等,都是 “利民为本” 的体现。在脱贫攻坚中,数百万扶贫干部深入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帮助近 1 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中许多干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如黄文秀,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到家乡百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最终因暴雨引发的山洪不幸遇难。这些扶贫干部以 “舍身忘我的责任担当”,践行了 “为人民谋幸福” 的使命,与舜、禹治水救灾、教化百姓的责任精神高度契合。

(二)组织管理:以 “利他” 精神构建和谐高效的组织文化

在当代组织管理(如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有天下而不与” 的精神体现为 “利他” 的管理理念 —— 组织管理者不将权力或资源视为个人私有,不追求个人权威或利益,而是以组织发展、员工成长、社会贡献为根本,构建和谐高效的组织文化。

1. 权力共享:激发团队活力

优秀的组织管理者会摒弃 “集权式” 管理,注重权力共享与民主决策,让员工参与到组织管理中,激发团队活力。这与舜、禹 “任用贤才、分权治理” 的做法相似 —— 舜任用皋陶、后稷等贤才分管不同事务,不独断专行;当代企业中,许多优秀管理者也会建立 “扁平化管理”“员工持股” 等制度,让员工拥有更多话语权与决策权,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积极性。例如,华为公司推行 “以奋斗者为本” 的文化,通过 “员工持股计划” 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不将企业利益集中于少数人;同时,华为注重人才培养,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鼓励员工发挥才能,这种 “利他” 的管理理念,让华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成为全球知名企业。

2. 责任共担:推动组织与社会共赢

当代组织管理越来越强调 “社会责任”,要求组织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环境、社会与员工利益,实现 “组织与社会共赢”。这与舜、禹 “以天下为己任” 的责任担当相呼应 —— 舜、禹治理天下,不仅关注百姓的物质生活,还注重社会和谐;当代组织也应将 “社会责任” 纳入发展战略,如推行 “绿色生产” 减少环境污染、参与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保障员工权益提升员工幸福感。例如,阿里巴巴集团在发展电商业务的同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通过 “农村淘宝” 项目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参与公益救灾,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捐款捐物,帮助灾区重建;同时,阿里巴巴注重员工福利,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医疗、养老保障与职业发展通道。这种 “责任共担” 的做法,既提升了组织的社会形象,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实现了 “组织与社会共赢”。

(三)个人修养:以 “公心” 与 “担当” 实现人生价值

在当代个人修养中,“有天下而不与” 的精神体现为 “公心” 与 “担当” 的品质 —— 个人不贪图私利,不追求个人名利,而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己任,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1. 摒弃 “私利至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社会,一些人受 “功利主义” 影响,将 “个人利益最大化” 作为人生目标,忽视他人与社会利益,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而 “有天下而不与” 的精神提醒我们,应摒弃 “私利至上” 的价值观,树立 “利他”“为公” 的理念。例如,“感动中国” 人物张桂梅,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在贫困山区创办免费女子高中,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教育岗位,帮助数千名贫困女孩圆了大学梦。她不追求个人名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