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4 / 9)

加入书签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真是贤德啊!

颜回不仅好学,还善于思考与实践孔子的思想,能够 “闻一知十”,将孔子的 “仁”“礼” 理念融入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他虽然没有担任过重要官职,没有获得丰厚的俸禄,却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修养,成为了孔子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回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获得物质利益,而在于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境界,在于追求内心的丰盈与快乐。

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求学与人生选择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也是 “为学不为禄” 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擅长诗文创作。他早年曾多次担任官职,如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却始终无法忍受官场的腐败与黑暗,不愿为了俸禄而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与人生理想。

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上级官员前来视察,县吏告诉陶渊明需要穿戴整齐、恭敬迎接。陶渊明感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意思是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的小人卑躬屈膝!于是,他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专注于诗文创作与田园生活。归隐后的陶渊明,虽然生活更加清贫,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如《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等,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官场腐败的批判。

陶渊明的求学与人生选择,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坚定 —— 他通过学习获得了知识与才华,却没有将其作为谋取官职与俸禄的工具,而是将其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独立。他的故事,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坚守道德底线的榜样。

3. 宋应星:“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 的科学探索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也是一位坚守 “为学不为禄” 初心的人。宋应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对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早年曾参加科举考试,希望通过科举获得官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多次应试均未成功。在经历了多次科举失利后,宋应星逐渐认识到科举制度的僵化与弊端,转而将精力投入到自然科学与工艺技术的研究中,不再将 “求禄” 作为学习的目标。

宋应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深入民间,考察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收集整理各种生产经验与技术资料,最终完成了《天工开物》这部不朽的科学着作。《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如水稻种植、养蚕缫丝、金属冶炼、陶瓷制作等,被誉为 “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部着作的创作,“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宋应星《天工开物?序》),完全是出于宋应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与对社会生产的关注,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宋应星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经史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工艺技术等实用领域,而学习的价值也不仅在于谋求官职与俸禄,更在于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更激励着无数人追求非功利性的学习与探索,成为 “为学不为禄” 的生动典范。

4. 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年” 的报国求学

近现代以来,也有许多科学家、学者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将学习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不计个人名利,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邓稼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对物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先后在西南联大、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与科研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当时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面临着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外部封锁等诸多困难,且工作环境极为艰苦,需要隐姓埋名,长期远离家人。但邓稼先毫无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