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3 / 9)

加入书签

,忽视了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与道德修养。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首先考虑的是 “就业前景好不好”“薪资待遇高不高”,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毕业后,找工作时也优先选择 “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 的职业,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这种功利化的求学与择业观念,导致许多人虽然拥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二)“为学不为禄” 的稀缺性:坚守初心的艰难与可贵

与 “为学求禄” 的普遍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学不为禄” 的坚守始终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源于坚守初心面临的多重困难与挑战 —— 现实的生存压力、社会的功利氛围、他人的不解与质疑,都可能让人放弃纯粹的求学初心,转向功利化的追求。

1. 现实生存压力的挑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要面对的是现实的生存压力。在物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学习获得谋生技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赚取足够的收入来维持自己与家人的生活。这种生存压力,使得许多人不得不将 “求禄” 作为求学的首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例如,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选择就业前景好、薪资待遇高的专业,即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一些毕业生为了尽快就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职业,选择一份与自己专业不符但薪资较高的工作。在生存压力面前,“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往往显得脆弱而不切实际。

2. 社会功利氛围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氛围,也对坚守 “为学不为禄” 初心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成功” 往往被定义为 “有钱、有权、有地位”,而 “学习” 则被视为实现这种 “成功” 的工具。媒体过度宣传 “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高薪就业” 等案例,进一步强化了 “学习 = 考名校 = 找好工作 = 成功” 的功利化逻辑;社会舆论对 “冷门专业”“自主创业” 的不理解与质疑,也让许多追求理想的人感到压力重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需要强大的内心与坚定的信念,否则很容易被功利化的潮流所裹挟。

3. 个人意志的考验

坚守 “为学不为禄” 的初心,还需要经受个人意志的考验。学习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与心血,尤其是在追求非功利目标的学习中,往往缺乏即时的反馈与回报,更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疲惫与迷茫。例如,一些人选择研究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哲学),这些学科的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短期内难以获得可观的收入与社会认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付出;一些人选择从事艺术创作、公益事业等,这些领域的成功也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沉淀,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转而追求更功利、更易见效的目标。

正是因为面临着现实生存压力、社会功利氛围与个人意志的多重挑战,“三年学,不至于谷” 的人才显得 “不易得也”,而这种稀缺性,也恰恰凸显了坚守为学初心的可贵 —— 那些能够超越功利追求,纯粹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学习的人,不仅能够实现个人的真正成长,还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为学不为禄” 的典范:历史上坚守初心的求学之人

尽管 “为学不为禄” 的人极为罕见,但在历史上,依然有许多人坚守求学初心,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可贵,更让我们看到了学习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1.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的求学坚守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 “为学不为禄” 的典范。颜回家境贫寒,“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生活极为简朴,却始终专注于学习,追求道德修养与精神成长,从未将 “求禄” 作为学习的目标。孔子曾多次称赞颜回的好学与品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意思是说,颜回真是贤德啊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