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为学不为禄:孔子眼中的求学初心(5 / 9)

加入书签

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长达二十八年的时间里,邓稼先始终隐姓埋名,没有获得任何公开的荣誉与物质回报,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具体从事的工作。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才华,完全奉献给了国家的国防事业,从未将 “求禄” 作为学习与工作的目标。邓稼先的故事,展现了 “为学不为禄” 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实现学习的最大价值。

三、当代反思: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功利化求学倾向愈发明显,这种倾向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还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深入反思当代功利化求学的表现与危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 “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的箴言,重新回归为学初心。

(一)当代功利化求学的具体表现

1. 学习目标的功利化:“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学生的学习目标被简化为 “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学习成为了实现这些功利目标的工具,而非提升自我、追求理想的过程。从小学开始,学生便被卷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学习的内容围绕着考试知识点展开,忽视了兴趣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进入中学后,高考成为唯一的目标,学生将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高考科目中,对非高考科目则敷衍了事;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选择专业时,优先考虑的是 “就业前景”“薪资待遇”,而非自己的兴趣与理想,甚至出现了 “热门专业挤破头,冷门专业无人问津” 的现象;毕业后,找工作时也将 “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 作为首要标准,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与个人的精神追求。

例如,近年来,金融、计算机、法律等 “高薪专业” 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即便自己对这些专业毫无兴趣,也不惜通过转专业、跨考等方式进入这些领域;而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公益等领域,则因 “就业前景不明朗”“薪资待遇低” 而备受冷落。这种功利化的学习目标,导致许多学生虽然拥有名校学历与专业技能,却缺乏明确的人生方向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迷茫与空虚。

2. 学习过程的功利化:“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

功利化的学习目标,还导致学习过程呈现出 “应试化、碎片化、表面化” 的特点。许多学生为了实现 “考高分、上名校” 的目标,采用应试化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知识点,缺乏深入思考与理解;他们关注的是如何应对考试,而非知识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导致学习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记忆与重复。

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学生习惯于通过碎片化的方式获取知识,如刷短视频、看公众号文章等,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便捷,却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碎片化、表面化,缺乏深度与广度。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也无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只关注考试重点,对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则视而不见;在写论文时,习惯于复制粘贴网络资料,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在参加实践活动时,也只关注 “是否能加分”“是否能获得证书”,而非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养。这种功利化的学习过程,不仅无法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影响个人的长远发展。

3. 教育评价的功利化:“唯分数、唯学历、唯文凭”

当代社会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唯分数、唯学历、唯文凭” 成为评价个人能力与价值的主要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成绩成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考核指标,导致教育沦为 “分数教育”;在社会招聘中,用人单位往往将学历、文凭作为筛选人才的首要条件,名校毕业生、高学历人才备受青睐,而忽视了个人的实际能力与道德品质;在社会舆论中,“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 成为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