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5 / 7)

加入书签

具科学性与针对性,更好地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育政策制定中,政府在推进 “双减” 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前,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征求意见,了解到家长对孩子学业压力过大、校外培训费用过高的担忧,以及教师对教学任务过重、职业发展受限的困惑。基于这些调研结果,政府制定了 “双减” 政策的具体措施,如明确作业量控制标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提高教师待遇与专业发展支持等。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也持续向民众公开政策执行情况,收集民众的反馈意见,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这种 “使民知之” 与 “听民之言” 相结合的方式,让 “双减” 政策更加符合民众的需求,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有效缓解了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

2. “使民知之” 增强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

政策的有效执行,不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更需要民众的自觉遵守与积极配合。而民众对政策的认同度与遵守意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政策的理解程度 —— 如果民众不了解政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很容易对政策产生误解,甚至采取抵触态度,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使民知之” 能够让民众充分了解政策的制定依据、目标导向与预期效益,理解政策背后的公共利益与长远价值,从而增强对政策的认同度。当民众认识到政策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能够为自己带来实际好处时,便会主动遵守政策,积极配合政策的执行,形成政策执行的强大合力。

例如,在环境保护政策制定中,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政策时,通过社区宣传、电视广告、网络科普等多种方式,向民众详细解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如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具体分类标准(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区分方法)与投放要求。同时,政府还通过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制度、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通过这些 “使民知之” 的措施,民众逐渐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掌握了垃圾分类的方法,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显着提高,垃圾分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由之” 与 “知之” 的互补:构建现代治理的良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由之” 与 “知之” 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形成互补,构建起 “知之 — 参与 — 由之 — 再知之” 的良性循环,推动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方面,“知之” 是 “由之” 的前提与基础。通过 “使民知之”,民众了解政策的相关信息,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能够增强对政策的认同度与理解度,从而更自觉地 “由之”—— 遵循政策的规范与要求。这种基于理解与认同的 “由之”,不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主动的践行,能够显着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另一方面,“由之” 是 “知之” 的实践与深化。民众在 “由之”—— 遵循政策的过程中,会积累实践经验,对政策的实际效果有更直观的感受。他们可以通过实践,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这些反馈给政府,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深化 “知之” 提供实践依据。政府根据民众的反馈,对政策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向民众公开调整的原因与内容,进一步推进 “使民知之”,形成治理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执行中,政府在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时,首先通过 “使民知之”,向民众公开政策制定的背景(如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目标(如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与具体措施(如统一缴费基数核定标准、规范基金调剂使用)。民众在了解政策信息后,积极参与政策讨论,为政策制定提供意见建议,政府据此优化政策方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民众按照政策要求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同时也会将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异地缴费不便、待遇核算不清晰等)反馈给政府。政府根据这些反馈,进一步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如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待遇核算流程),并向民众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