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4 / 7)
组织负责人需具备资源整合、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能力,才能推动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
其次,坚守 “初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寄命” 的核心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需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以公共利益为根本” 的初心,不谋取私利,不违背道义。政府官员需牢记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企业管理者需秉持 “社会责任” 理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公益事业;社会组织负责人需坚守 “公益初心”,确保公益资源用于帮助需要的人,不滥用公益信任。
最后,保持 “担当”,直面挑战与困难。承担公共责任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如政策执行的阻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公益资源的短缺等,需保持担当精神,不逃避、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地方官员在推动乡村振兴时,可能会面临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困难,需积极整合资源、引进人才,逐步解决问题;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市场危机时,需积极调整战略、优化管理,带领企业渡过难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在推动公益项目时,可能会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需积极募捐、拓展合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对信念与气节的坚守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是曾子对君子担当的第三重界定,也是君子担当的精神内核,指君子在面临关乎道德、信念、家国大义的关键时刻(“大节”),能够坚守原则,不被利益诱惑、权力压迫或危险威胁所动摇(“不可夺”)。这是对君子 “勇”“义”“刚” 品格的最高考验,是君子担当精神的灵魂所在。
(一)“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内涵:气节与原则的坚守
“大节” 在春秋时期,通常指关乎 “仁”“义”“礼”“忠” 的关键时刻,如君主无道时是否坚守道义、国家危难时是否挺身而出、利益诱惑面前是否坚守底线。“不可夺” 则指君子的信念与原则不可被改变,即使面临死亡威胁、权力诱惑或利益收买,也绝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叔向,在晋国发生 “栾盈之乱” 时,面临 “大节” 考验。栾盈是晋国的卿大夫,因不满晋国执政者的排挤,发动叛乱。叔向的弟弟叔虎参与了栾盈的叛乱,叔向因此受到牵连,被晋平公囚禁。有人劝叔向向晋平公求情,甚至可以通过贿赂的方式获释,但叔向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并未参与叛乱,坚守了 “臣对君” 的道义,即使被囚禁,也不能违背原则去求情或贿赂。最终,晋平公查明真相,释放了叔向,并更加信任他。叔向的行为,正是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体现 —— 在面临牵连、囚禁的危机时,坚守道义原则,不被利益或恐惧所动摇。
曾子提出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正是强调君子需将 “气节” 作为担当的核心,在关键时刻坚守原则,不妥协、不退缩,以 “勇” 面对危险,以 “义” 坚守底线,以 “刚” 抵御诱惑,成为道德与信念的守护者。
(二)春秋时期的 “守节” 典范:孔子周游列国的坚守
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是 “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生动写照。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 “仁政”“礼治” 的理想,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气节,从未因利益诱惑或危险威胁而动摇。
在卫国,卫灵公虽对孔子礼遇有加,却只关心孔子的车马随从,对其政治主张毫无兴趣,甚至与孔子讨论军事,回避 “仁政” 话题。孔子深知卫灵公无意推行自己的理念,虽面临留在卫国可获优厚待遇的诱惑,却依然选择离开,留下 “道不同,不相为谋” 的坚定;在齐国,齐景公欲以 “季、孟之间” 的俸禄任用孔子,却不愿施行 “礼治”,孔子明确表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拒绝了齐国的邀请;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孔子与弟子们遭遇 “绝粮” 困境,弟子们大多病倒,子路甚至质疑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却依然 “讲诵弦歌不衰”,向弟子们阐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的道理,坚守自己的理想与气节。
孔子的周游列国,不仅是传播 “仁政” 思想的过程,更是 “临大节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