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4 / 8)

加入书签

太庙每事问”,通过参与祭祀典礼来实践礼仪知识;学乐之后,“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与他人唱歌时,若对方唱得好,必定请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和唱,在实践中深化对音乐的理解。他教导弟子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如果熟读《诗经》却不能用于政务和外交,再多的知识也无用,这种 “学行结合” 的方法,使 “敏以求之” 避免了沦为书呆子的危险。

“敏以求之” 的动力,源于 “任重道远” 的使命感。《论语?泰伯》中,曾子说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种使命感同样体现在孔子身上,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传承礼乐文化的责任。鲁定公十四年,因季桓子接受齐国赠送的女乐而 “三日不朝”,孔子意识到在鲁国推行礼乐的希望渺茫,便毅然离开,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途中 “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多次遭遇危险,却始终 “讲诵弦歌不衰”。在陈国绝粮时,“从者病,莫能兴”(《史记?孔子世家》),子路愤怒地质问:“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平静地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然后继续为弟子讲学,将困境转化为教学机会。这种在逆境中的坚持,是 “敏” 的最高体现 —— 不因环境艰苦而放弃求知,不因道路坎坷而改变初衷。

对比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论语?阳货》)的懒惰,更能凸显 “敏以求之” 的价值。孔子斥责那些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的人,认为他们浪费生命,如同《荀子?劝学》中所说的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因浮躁而一事无成。而孔子 “敏以求之”,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求知与传承中,使生命在知识的传递中获得永恒。《礼记?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种在学习中不断发现不足、在教学中不断克服困惑的过程,正是 “敏以求之” 的生动写照。

四、孔子的求知之路:从少年到晚年的践行

孔子少年时的求知,带着底层生活的坚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年轻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做过管理仓库和牲畜的小吏。管理仓库时,他 “料量平”,计算粮食出入准确无误;管理牲畜时,他 “畜蕃息”,使牛羊繁殖兴旺。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培养了他严谨细致的态度,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知识。每当鲁国举行祭祀典礼,他总是想方设法参与,“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对礼器的摆放、乐舞的编排、祝词的内容都详细询问,即使遭到他人嘲笑也毫不在意。这种在卑微处境中依然保持求知渴望的精神,为他 “敏以求之” 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青年时的周游求学,拓宽了孔子的知识边界。《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年轻时到洛阳向老子请教礼学。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对周礼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告诫孔子:“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种审时度势的处世智慧,丰富了孔子对 “礼” 的理解 —— 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更要顺应时势。离开洛阳前,老子送别孔子时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记?孔子世家》)这些话语中的谦逊与内敛,对孔子后来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向老子问礼,孔子还向苌弘学乐。苌弘是周王室的大夫,精通音律,孔子向他学习 “韶乐” 和 “武乐”,后来在齐国听到《韶》乐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感叹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种对音乐的痴迷,正是年轻时打下的基础。他还 “学鼓琴师襄子”(《史记?孔子世家》),师襄子是鲁国着名的乐师,孔子向他学习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