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3 / 8)

加入书签

时间顺序编排,使尧、舜、禹、汤、文、武的事迹形成完整脉络。

这种整理不是简单的编辑工作,而是 “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再创造。孔子在筛选和编排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春秋》这部史书,他 “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字斟句酌,通过 “微言大义” 传递褒贬态度。例如,《春秋?隐公元年》记载 “郑伯克段于鄢”,看似简单的六个字,实则蕴含深意:称 “郑伯” 而非 “郑公”,讽刺郑庄公对弟弟失教;称 “克” 而非 “伐”,暗示双方如同仇敌;称 “段” 而非 “弟”,批评共叔段的僭越。这种 “春秋笔法”,使历史记载不仅是事实的记录,更是价值的传递,体现了 “好古” 与 “致用” 的统一。

“好古” 与 “知今” 在孔子那里相辅相成。他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复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理解,这正是 “好古” 的目的 —— 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从过去中汲取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周游列国时,他每到一个诸侯国,必 “观其风俗,考其政制”(《孔子家语?六本》),对照古代制度分析利弊。在卫国,他见人口繁盛,便对冉有说:“庶矣哉!” 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富之。” 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 孔子答:“教之。”(《论语?子路》)这种 “庶之→富之→教之” 的治理思路,正是借鉴了周公 “敬德保民” 的思想,将古代的治国理念应用于现实,可见 “好古” 是 “知今” 的工具,传统是照亮现实的镜子。

对比墨子 “言必称尧舜” 的复古倾向,更能显现孔子 “好古” 的理性。墨子也推崇古代圣王,但主张 “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更倾向于回到更古老的夏朝制度,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而孔子 “从周”,是因为周朝制度 “损益可知”(《论语?为政》),具有可改进的空间,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他称赞子张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认为历史是在继承中发展的,这种辩证的历史观,使 “好古” 避免了沦为复古主义的危险,正如《周易?系辞》所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对传统的合理继承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三、敏以求之:勤勉执着的求知实践

“敏以求之” 的 “敏”,《说文解字》解释为 “疾也”,指动作迅速、反应敏捷,在求知的语境中特指勤奋不怠、坚持不懈。孔子的 “敏” 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贯穿终身的学习态度,正如他在《论语?述而》中所说的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即使到了晚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孔子 “敏以求之” 的勤奋有诸多具体表现。晚年研读《周易》时,他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串联竹简的熟牛皮绳因反复翻阅而多次磨断,需要弟子重新编连。《周易》的卦象和爻辞晦涩难懂,他却反复揣摩,甚至为其作注,即《易传》中的 “彖辞”“象辞” 等,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其中。据《孔子家语?好生》记载,他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衰减,如同《周易?乾卦》所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不息,求知不止。

“敏以求之” 不仅体现为勤奋,更注重方法的得当,包括 “学思结合” 与 “学行结合” 两个方面。《论语?为政》中,孔子强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他在研究《周易》的 “困卦” 时,不仅诵读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的卦辞,更结合自己在陈蔡之间 “七日不火食” 的经历,思考困境中坚守道义的意义,最终领悟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的道理。这种将书本知识与人生经验相结合的思考,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智慧的生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中的 “习”,不仅是复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孔子学礼之后,“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