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2 / 8)
师襄子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仍答:“丘未得其为人也。”(还没体会到作曲者的人格)直到有一天,他 “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突然说:“丘得其为人矣: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这个人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目光远大,能统御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子听后起身行礼:“此曲名《文王操》也。” 这段学琴经历耗时数月,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完全依靠后天的勤勉而非天赋,生动展现了 “学而知之” 的过程。
对比 “生而知之” 的神话,更能凸显 “学而知之” 的价值。《庄子?秋水》记载 “夏虫不可语冰”,强调认知的局限性 —— 夏天的虫子从未见过冬天的冰雪,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理解。但孔子认为,即使存在认知局限,通过持续学习也能不断突破。他的学生子贡曾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的知识不是来自某个固定的老师,而是广泛学习的结果:向老子问礼,向苌弘学乐,向郯子问官名,甚至从普通百姓的言行中汲取智慧。这种 “学无常师” 的态度,打破了 “天赋决定论” 的迷信,证明知识如同河流,是由无数溪流汇聚而成,而非天生的涌泉。
“非生而知之” 的深层意义,在于确立 “人人可学” 的平等观。孔子主张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无论出身贵贱、天赋高低,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弟子中,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论语?雍也》),是贫困的士子;子贡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是成功的商人;子路 “卞之野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是粗鲁莽撞的武夫;子张 “为人仪表甚伟”(《孔子家语?弟子行》),却曾被孔子批评 “师也过”(《论语?先进》)。这些背景各异的弟子,都能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正如《荀子?劝学》所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天赋并非决定因素,善于借助学习的方法才能成就自我。孔子的 “非生而知之”,实际上是向所有人宣告:知识的大门对每个人敞开,能否进入只取决于是否愿意付出努力。
二、好古:对传统智慧的敬畏与传承
“好古” 的 “古” 在孔子语境中有着特定内涵,主要指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与历史经验。《说文解字》解释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口” 象征众人传承,强调 “古” 是前人经验的积累与传递。对孔子而言,“古” 不是僵化的过去,而是蕴藏着治国理政、修身养性智慧的宝库,如同《尚书?泰誓》所说 “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古代的箴言能够指导现实的行动。
孔子 “好古” 并非盲目复古,而是因为他认为 “三代之治” 蕴含着永恒的智慧。《论语?八佾》中,他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制度,又加以改进,形成了繁荣的礼乐文化,因此他选择遵从周礼。这种 “从周” 不是复古守旧,而是对优秀传统的理性继承 —— 就像农民选择优良的种子,不是因为它来自古代,而是因为它能适应现实的土壤。他对周礼也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主张 “损益”(《论语?为政》),保留合理部分,改进不适应时代的内容,如他所说 “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古代用麻布做礼帽符合礼制,但现在用丝绸更节俭,他便赞同从众,这种 “好古而不泥古” 的态度,使传统智慧能够与现实需求相融合。
“好古” 的具体表现,在于孔子对古籍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研究。晚年回到鲁国后,他集中精力 “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对古代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整理。《诗经》原本有三千多篇,流传过程中出现诸多重复和低俗内容,他 “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精选出三百零五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使这些诗歌能够配合礼乐演奏。《尚书》记载上古时期的重要史事,原本散乱无序,他 “序其事,断自唐虞以下,讫于秦缪”(《汉书?艺文志》),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