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夫子的求知路(5 / 8)
琴,从熟悉曲调、掌握技法到领悟情感、体会人格,层层深入,这种 “学无常师” 的态度,使他能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中年时的教学相长,深化了孔子对知识的理解。三十岁左右,孔子开始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的理念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弟子。教学过程中,弟子们的提问常常促使他深入思考,如子路问 “勇”,他答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子贡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他答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颜回问 “仁”,他答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这些针对性的回答,既是对弟子的教导,也是孔子对自己思想的梳理与深化。
《论语?先进》中记载的 “各言其志” 场景尤为典型。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表达了治国、理财、司仪的志向,而曾皙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这种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与他平日强调的 “克己复礼” 形成互补,弟子的志向促使他反思自己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相长的过程,使他的知识与思想不断丰富。
晚年时的整理古籍,是孔子 “好古敏求” 的最终完成。鲁哀公十一年,六十八岁的孔子回到鲁国,此后不再周游列国,而是集中精力整理古代文献。他 “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对《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其中,《春秋》的编纂尤为用心,“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褒贬,传递 “微言大义”,如 “践土之会” 中,晋文公召周天子到践土,孔子认为 “以臣召君,不可以训”,便记载 “天王狩于河阳”,以维护君臣之礼。这种对历史的 “春秋笔法”,使古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价值的传递者。
整理古籍的过程充满艰辛。《诗经》的竹简散乱无序,需要辨别真伪、去重存精;《尚书》的文字古奥难懂,需要考证注释;《礼记》的礼仪规定因时代变迁而模糊,需要重新梳理。孔子晚年身体状况不佳,《论语?述而》记载他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感叹自己衰老,连梦见周公的次数都少了,但他依然坚持工作,“韦编三绝” 的《周易》就是最好的证明。这种晚年的勤勉,使他 “好古敏求” 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的求知与传承,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历史回响:好古敏求的传承谱系
颜回的 “不违如愚”,是 “敏以求之” 的专注体现。《论语?为政》记载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在课堂上对孔子的话从不提出异议,看似愚笨,课后却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有一次,孔子讲解 “仁” 的含义,颜回问:“请问其目。” 孔子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回说:“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这种将知识付诸实践的决心,使他能够 “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将知识内化为品德。孔子称赞他 “贤哉回也”,正是因为他的 “敏” 不是口头上的回应,而是内心的领悟与实践,这种 “敏以求之” 的专注,成为后世学者的榜样。
司马迁的 “究天人之际”,继承了 “好古敏求” 的史学精神。《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 “年十岁则诵古文”,自幼学习古代文献;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天下,“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通过实地考察印证古籍记载。在会稽,他探寻大禹治水的遗迹;在长沙,他凭吊屈原投江的地方;在曲阜,他参观孔子故居,“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