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5 / 6)
“潜龙” 积累能力,不宜急于表现。某互联网公司实习生频繁提 “颠覆性建议”,反被团队排斥,便是不懂 “潜龙” 之道。
“见龙在田”(30-40 岁):如部门主管,需在实践中展现才能。某项目经理在完成几个小项目后,才接手大项目,循序渐进,符合 “见龙” 的节奏。
“飞龙在天”(40-50 岁):如企业高管,可充分发挥领导力,但也要警惕 “亢龙有悔”。某 cEo 在行业巅峰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正是 “亢龙” 之过。
这种 “知时而动” 的思维,正是孔子学《易》想获得的智慧,让每个人在人生节点都能 “无大过”。
《周易》辩证思维对科技伦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凸显。当 AlphaGo 击败人类棋手时,科学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极否来”—— 技术过度发展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清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引用 “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强调 AI 研发需走正道;用 “谦卦”“谦尊而光” 提醒从业者保持谦逊,避免 “技术至上” 的大过。
2023 年 chatGpt 引发争议时,某 AI 伦理学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要学‘既济卦’‘初吉终乱’,看到技术成功的同时,也要防范最终的混乱。” 这种 “见几而作” 的前瞻,与孔子学《易》的初衷一致,让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七、历史人物的学易实践:以易修身的典范
诸葛亮的 “隆中对”,是《易》“知变” 智慧的军事应用。他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如‘乾卦’亢龙);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如‘坤卦’厚德载物)。”(《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 “联吴抗曹” 的策略,暗合《周易?比卦》“比,辅也,下顺从也”—— 联合弱小对抗强敌。他还根据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说服刘备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卦象转化为具体战略。
北伐时,他在祁山 “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这八阵暗合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八门对应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正是《易》“刚柔相济” 的应用,让蜀军以少胜多,避免 “骄兵必败” 的大过。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融入《易》的 “鉴戒” 思想。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与《周易?系辞》“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一脉相承。
书中分析 “安史之乱”,认为根源是 “君不君,臣不臣”,如《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唐玄宗晚年 “内宠杨贵妃,外任安禄山”,内部失序导致外乱。他还在 “臣光曰” 的评论中引用 “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批评唐玄宗 “自恃承平,荒于酒色”,正是 “亢龙有悔” 的写照。
编纂过程中,他遇疑难便翻《易》,某次对 “玄武门之变” 的评价犹豫,见 “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便写下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由太宗定内难也”,既肯定 “革” 的必要,又强调 “礼” 的根本,这种平衡正是 “无大过” 的智慧。
王阳明的 “龙场悟道”,受《易》“变易” 启发至深。被贬龙场时,他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王阳明年谱》),住在 “石椁”(天然石洞)中,某日夜里 “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光明藏于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内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 “知行合一”,与《易》“制而用之谓之法” 的实践精神一致。平定宁王之乱时,他 “佯攻南昌,实捣九江”,正是用 “声东击西” 的 “变易” 之术;教导弟子 “事上磨练”,则是对 “乾卦”“天行健” 的践行,让他们在具体事务中体会 “改过迁善”,将《易》的智慧融入心学。
八、学易无过的终极意义: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