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4 / 6)

加入书签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年轻时志向虽纯,却难免 “好勇过我”(《论语?先进》)—— 如在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召他时,竟想 “往矣!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后经子路劝谏才止,这是 “过”;

“三十而立”,确立了人生方向,却在仕途中有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的急躁 —— 任中都宰时想三个月就推行周礼,被冉有劝 “循序渐进”,才修正策略;

“四十而不惑”,虽明事理,却仍有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的短视 —— 在卫国曾因 “卫灵公与夫人同车” 而愤然离去,后反思 “邦无道,不废足矣”,不必过于刚烈;

直到 “五十而知天命”,学《易》后才渐悟 “穷则变,变则通”,能在变化中守住根本,这或许就是他感叹 “可以无大过矣” 的底气。

五、历史回响:学易修身的传承谱系

荀子的 “善假于物”,将孔子学易精神务实化。《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学《易》不重卦象,而取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精神,发展出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积极思想 —— 不是被动顺应规律,而是主动利用规律。

他在稷下学宫讲学时,常以 “革卦”“天地革而四时成” 鼓励学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某次讲解 “革卦” 九五爻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他指着窗外的桑树说:“你看这桑叶,春天嫩绿,秋天枯黄,这就是‘革’,但养蚕人能从中得丝,这就是‘制天命’。” 将《易》的变化观转化为学习动力,让弟子们明白 “学易” 不是空谈,而要实践。

王弼的 “得意忘言”,深化学易的思辨维度。三国时期的王弼注《周易》,提出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主张透过卦象(言、象)把握本质(意)。他解读 “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不纠结 “元” 的文字,而强调 “万物之始,莫盛乎乾” 的本体意义。

某次他与何晏论学,指着《周易》竹简说:“若执着于绳墨(文字),失其大象矣。” 他注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 “坤者,顺也,顺乾之性也”,将 “坤” 的 “顺” 解读为对 “乾” 的配合,而非被动服从,这种辩证思维与孔子 “观其德义” 一脉相承,让《易》从术数升华为哲学。

程颐的 “格物致知”,将学易与理学融合。北宋程颐着《伊川易传》,认为 “学《易》者,必明此理,乃能乐天正命”。他主张 “格物致知”—— 通过研究事物(包括《易》卦)获得知识,达到 “知天命”。

某次弟子问 “如何无大过”,他举 “益卦”“风雷,益” 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如雷风交加,万物生长,改过才能进步。” 他自己被贬涪州时,仍 “日讲《易》于北岩”(《宋史?程颐传》),在 “困卦” 批注中写下 “君子处困,守正而俟命”,正是对 “无大过” 的践行。他还将《易》的 “时中” 发展为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虽显僵化,却延续了 “守常知变” 的精神。

六、学易的当代价值:应对变化的智慧

《周易》“变易” 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华为的 “危机管理” 中显现。任正非推崇 “华为的冬天” 理论,每年投入营收的 15% 用于研发(2023 年研发费用达 1880 亿元),这与《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的危机意识相通 —— 顺境时要防逆境。

他在内部讲话中引用 “革卦”“穷则变,变则通”,鼓励员工 “自我革命”。2019 年面对美国制裁,华为启动 “备胎计划”,将多年研发的 “鸿蒙系统” 推向市场,正是 “见几而作” 的体现。任正非说:“我们学《易》,不是算命,是学‘变’的智慧。” 这种 “居安思危” 的智慧,帮助华为在国际竞争中避免 “大过”。

“无大过”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在 “生涯规划” 领域鲜活起来。职业规划师常以 “乾卦” 六爻喻人生阶段:

“潜龙勿用”(20-30 岁):如刚入职的年轻人,应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