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3 / 6)
释卦象爻象)作注,融入儒家思想。如《文言》对 “乾卦” 的解读:“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将卦象与 “仁礼义” 结合,使《易》从占卜之书变为修身指南。
他的批注常结合亲身经历。“恒卦” 九三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旁边有他的小字批注:“南子见我,子路不悦,此之谓也。”—— 指见南子后子路的不满,反思自己虽 “礼不可废”,却未及时与弟子沟通,这便是 “不恒其德” 的小过。
“睽卦”“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他批注:“吾与晏婴,道不同而相敬,此睽而能合也。”—— 对齐国大夫晏婴虽反对儒学却能尊重他的回忆,说明 “和而不同” 的智慧。
这种 “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创造,影响深远。他去世后,弟子们将这些批注汇编,便是后来的《易传》(十翼),让《周易》从卜筮之书彻底升华为哲学典籍。
他还把《易》的思维教给弟子。子夏问《诗》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答 “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用绘画先有白底再有彩绘,类比 “礼后乎仁”,这种 “观物取象” 的联想,正是《易》“触类而长之” 的方法。子夏后来成为 “《诗》教” 大家,与这种思维训练密不可分。
他告诫子路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则是对 “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的实践 —— 行事需谨慎如踩虎尾。某次子路说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便翻到 “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 说:“你这慷慨是好的,但也要懂‘和兑,吉’,和悦待人才能长久。”
四、无大过矣:改过迁善的人生境界
“无大过” 的智慧,在孔子处理 “陈蔡之困” 时显现。鲁哀公四年,孔子一行被陈蔡大夫围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孔子家语?在厄》),野菜汤里连米粒都没有。子路愠怒:“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 “固穷” 不是硬扛,而是《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 的体现 —— 坚守道义就不算真困。
他还趁机给弟子讲学,“讲诵弦歌不衰”,将危机转化为教学机会。子羔问 “困卦” 九二爻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大咎”,他笑着说:“现在我们虽无酒食,却有《诗》《书》,这也是‘享祀’啊 —— 祭祀祖先要用心,求学问道也要用心。” 这种在困境中守常知变的智慧,避免了 “穷则滥” 的大过。
对比 “过犹不及” 的中庸之道,更见 “无大过” 的精妙。《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 是冒进,子张行事总想 “惊世骇俗”,如在丧礼上 “存鲁、乱齐” 后仍大张旗鼓,便是 “过”;“不及” 是退缩,子夏在莒父为官却 “无所作为”,便是 “不及”。
孔子学《易》后更明白,“中” 不是固定的点,而是 “时中”——《周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根据时机调整行为。他在鲁国时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论语?乡党》),是 “邦有道” 的恭谨;在卫国见灵公怠政,便 “去卫过曹”(《史记?孔子世家》),是 “邦无道” 的避祸,这种 “时中” 让他始终 “免于刑戮”,正是避免大过的关键。
“无大过” 的核心是 “见几而作”。《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 是错误的萌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见季氏 “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立刻批评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是舞蹈行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大夫四佾,季氏用八佾,是 “大过” 的开端,必须及时制止。
他反对 “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因这是诸侯祭天的礼仪,大夫为之就是 “僭越” 的 “几”。当时冉有说 “不能救也”,他便叹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连泰山之神都比季氏懂礼,这种讽刺正是对 “见几” 的坚持。
孔子晚年总结一生,对 “过” 有了更深理解。他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