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乐的极致(4 / 5)

加入书签

惊涛拍岸” 既是眼前景,也是心中情,这种艺术创作让他从 “乌台诗案” 的创伤中走出,获得精神超脱。苏轼的 “忘忧” 与孔子的 “忘味” 虽情境不同,却都证明艺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说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艺术的极致在于让人超越得失,获得心灵自由。

六、乐与心通:艺术影响的神经与心理机制

现代神经科学发现,音乐能激活大脑的 “奖赏回路”,产生类似美食的愉悦感,却更持久。美国神经科学家罗伯特?扎托雷通过 fmRI 研究发现,聆听喜爱的音乐时,大脑的 “伏隔核”(负责奖赏与愉悦)会释放多巴胺,强度与吃巧克力相当,但持续时间更长,这解释了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 的生理基础 —— 音乐带来的神经愉悦感压制了味觉的愉悦信号,形成 “注意力转移” 效应。

心理学中的 “心流理论”,为 “闻韶忘味” 提供解释框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 “心流” 是 “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此时 “时间感扭曲”“自我意识消失”。孔子闻《韶》乐时的状态正是典型的心流体验:玉磬声成为注意力的唯一焦点,味觉等感官被忽略,时间在沉醉中失去意义,这种体验的强度足以改变日常的感知模式,正如《礼记?乐记》“乐者,心之声也”,音乐是心灵的直接表达,最易引发心流。

音乐治疗的现代实践,印证 “乐与心通” 的古老智慧。研究表明,古典音乐(如莫扎特的《K448》)能降低血压、缓解焦虑,与《韶》乐 “和心” 的效果一致;抑郁症患者聆听民族音乐后,“前额叶皮层活动增强”(与情绪调节相关),证明音乐能直接影响心理状态。孔子认为 “乐以安德”(《左传?襄公十一年》),现代音乐治疗正是这一理念的科学化,通过音乐调节心理,达到 “安” 的状态。

艺术哲学中的 “审美无利害” 说,与 “闻韶忘味” 有相通之处。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判断 “不涉及利害计较”,是 “纯粹的愉悦”。孔子闻《韶》乐的 “忘味”,正是暂时摆脱了 “肉味” 的物质利害,进入纯粹的审美体验,这种 “无利害” 并非脱离现实,而是超越功利看待艺术,正如孔子虽 “忘味” 却仍重视 “食不厌精”,审美与生活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提升。

七、当代回响:艺术的力量与困境

古典音乐的现代传承,延续 “闻韶忘味” 的感动。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欢乐颂” 乐章常让听众热泪盈眶;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孔子》舞剧,“执羽而舞” 的《韶》乐复原片段,使观众体验到 “尽善尽美” 的震撼。这些现代演出证明,优秀艺术仍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正如孔子所言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传统艺术在当代仍有生命力。

流行音乐的 “狂欢” 与 “沉醉”,展现艺术的多样形态。周杰伦《青花瓷》的 “天青色等烟雨” 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向往,btS 的《dynamite》通过旋律传递快乐,这些音乐虽不追求 “尽善尽美”,却同样能让人沉浸其中,暂时忘却现实烦恼。这种 “沉醉” 与孔子闻韶的区别在于:前者多为情感宣泄,后者包含道德提升,但都证明音乐的核心功能 —— 连接心灵,正如《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是音乐的源头,形式虽变,本质不变。

视觉艺术的 “沉浸式体验”,拓展 “闻韶忘味” 的边界。teamLab 的数字艺术展览 “无界美术馆”,通过光影技术让观众 “置身画中”;蔡国强的 “天梯” 火药艺术,以爆炸的瞬间美震撼人心。这些艺术形式虽非音乐,却同样能让人 “忘味”—— 忽略时间与物质,进入纯粹的审美状态,是 “美善合一” 在视觉领域的延伸,正如孔子 “游于艺”(《论语?述而》),艺术的沉醉不分形式,只问是否触动心灵。

艺术商业化的困境,考验 “尽善尽美” 的坚守。流量至上的时代,“神曲” 靠重复旋律制造记忆点,网红画展靠猎奇吸引眼球,这些 “快餐艺术” 虽能带来短暂愉悦,却缺乏 “闻韶” 式的深度。孔子反对 “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