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乐的极致(5 / 5)
声淫”,正是警惕艺术的过度娱乐化,当代艺术需要在商业与品质间找到平衡,正如《文心雕龙?情采》“文质附乎性情,采酌乎质素”,形式服务于内容,娱乐服从于精神。
八、闻韶忘味的本质:人性的升华与超越
“闻韶忘味” 的本质,是人性从 “物质需求” 向 “精神需求” 的跃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如食物)是基础,“自我实现需求”(如审美)是顶层,孔子的 “忘味” 正是暂时超越基础需求,体验顶层需求的满足。这种跃升不是否定物质,而是证明人有超越物质的潜能,正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性的成长在于不断追求更高境界。
艺术的终极意义是 “成人之美”—— 完善人格。孔子教弟子 “成于乐”(《论语?泰伯》),认为音乐是人格完成的最后阶段;现代教育中的 “艺术素养” 培养,如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正是延续这一理念,通过艺术让学生成为 “完整的人”。“闻韶忘味” 的价值不在于 “忘味” 本身,而在于通过艺术体验,让人更深刻地理解 “仁”“善” 等价值,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 “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节奏与和谐能深入心灵。
“美善合一” 的艺术观,对当代的启示是 “技术与人文的平衡”。人工智能能创作音乐、绘画,甚至模拟《韶》乐的旋律,但缺乏 “善” 的内涵;虚拟现实能制造 “沉浸式体验”,却难以传递 “尽善” 的道德力量。孔子闻韶的感动,源于艺术形式与道德内涵的统一,当代艺术需警惕 “技术至上”,保留人文关怀,正如《论语?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技术在变,人性对美善的追求不变。
九、闻韶忘味的终极意义:寻找心灵的家园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的终极意义,是提醒人类: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仍需为心灵保留一片 “忘味” 的空间。孔子的 “忘味” 不是苦行,而是对精神世界的珍视 —— 当玉磬声能让智者暂时忘却肉味,证明心灵的满足比物质的满足更深刻、更持久。这种 “忘” 是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失去,正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忘世,都是对心灵家园的回归。
从孔子的齐国听乐到当代人的艺术体验,“闻韶忘味” 的精神始终未变。它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本质;不是逃避现实的工具,而是理解现实的途径;不是感官的刺激,而是心灵的对话。当我们在音乐厅为一段旋律落泪,在美术馆为一幅画作驻足,在书店为一首诗歌沉思,都是在重复孔子的 “忘味”—— 暂时放下物质的计较,与更高的精神境界相遇。
孔子感叹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份惊讶穿越两千五百年,仍在叩问每个时代的心灵:我们是否还能被艺术深深打动?是否还相信美善能够合一?是否还愿意为心灵的沉醉留出时间?答案或许藏在每个普通人的体验中 —— 当街头艺人的琴声让行色匆匆的路人驻足,当孩子听到儿歌时的会心一笑,当老人哼起年轻时的旋律热泪盈眶,“闻韶忘味” 的精神便在延续,证明艺术的力量从未消失,心灵的家园始终存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