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5 / 6)
不问出身,只问初心。
六、有教无类的当代诠释:从束修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的普及,是 “有教无类” 的现代制度化实现。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2006 年修订为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从法律上彻底废除 “束修” 的物质门槛。政府承担起 “未尝无诲” 的责任,通过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23 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小学每生每年 650 元、初中 850 元,确保每个孩子 “有学上”。这种制度设计,让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理想,在两千多年后成为现实。
特殊教育的发展,体现 “无类” 的深度延伸。针对残障儿童的 “特殊教育学校” 全国已有 2314 所(2022 年数据),“随班就读”“送教上门” 等模式覆盖所有适龄残障儿童。盲童通过盲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聋童通过手语 “聆听” 老师讲课,自闭症儿童通过 “应用行为分析” 训练融入集体。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培养出全国首位聋人博士周晔,她翻译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影响了无数人;浙江 “星宝上学” 项目通过 “影子老师” 陪伴自闭症儿童适应校园,让 “有教无类” 覆盖到最边缘的群体,正如孔子对 “言语迟钝” 的曾参仍耐心教诲,当代教育也在努力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绽放光彩。
远程教育的兴起,打破 “地域” 的最后壁垒。“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汇聚 4.4 万节优质课程,覆盖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科,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就能聆听清华附小的语文课;“慕课”(mooc)让大学生能学习哈佛《正义》课、耶鲁《基础物理》课;“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通过 “国培计划” 每年培训百万乡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西藏那曲的学生通过 “双师课堂” 与成都七中同步上课,新疆喀什的孩子通过 “空中课堂” 学习绘画,这种 “天涯若比邻” 的教育共享,让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知识的理想,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质的飞跃。
职业教育的发展,拓宽 “才能” 的多元边界。“职业教育法” 明确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约 1000 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金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成为现代农业带头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 “直播电商” 专业培养出乡村振兴主播。这些实践打破 “唯有读书高” 的单一成才观,正如孔子教弟子 “六艺” 既有 “礼乐” 修养,也有 “射御” 技能,当代职业教育正是这种 “多元成才” 理念的延续。
七、束修的象征: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
“束修” 在当代的象征意义,是 “教育成本” 的公平分担。从 “义务教育免学费” 到 “贫困生资助政策”,形成 “普惠性资助 + 专项资助” 体系:学前教育 “入园资助”,义务教育 “营养改善计划”(2023 年覆盖 3800 万学生),高中 “国家助学金”,大学 “国家助学贷款”(每年发放超 400 亿元)。“希望工程” 30 多年来资助 600 多万贫困学生,“春蕾计划” 帮助 380 多万女童入学,这些行动延续着孔子 “未尝无诲” 的精神 —— 教育公平不该让家庭独自承担,而需全社会共同托举。
“束修” 的精神内核,是 “教育机会” 的实质平等。当前城乡、校际差距仍客观存在,“教育均衡发展” 政策正通过 “教师轮岗”(如北京东城区每年轮岗教师占比 15%)、“名校集团化办学”(如上海 “建平教育集团” 带动 12 所薄弱校)、“优质资源共享”(如杭州 “名校 + 新校” 模式)缩小差距。云南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通过后,山区学校的操场铺上了塑胶,实验室配备了新仪器,孩子们能像城里学生一样上计算机课。这种努力让每个孩子不仅 “有学上”,更能 “上好学”,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对每个带着束修的学生敞开大门,当代社会也在努力为每个孩子敞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