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温度(6 / 6)

加入书签

优质教育的大门。

“束修之外” 的教育温度,永远体现在教师的奉献中。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13 年送出 2000 多名女大学生,身患 23 种疾病仍每天凌晨 5 点起床陪学生早读,她说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大山深处任教 36 年,从 “支姐姐” 变成 “支妈妈”,教过 1000 多名学生,她说 “我愿意做一轮明月,照亮山里孩子的路”;西藏墨脱的教师桑杰曲巴扎根边疆 20 年,背着学生蹚过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上学,他说 “只要有一个孩子,我就不会离开”。这些教师的付出超越了物质回报,正如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育的温度正来自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奉献。

八、教育的本质:超越束修的心灵相遇

孔子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本质,是 “心灵的相遇”—— 学生带着求知的诚意,教师怀着育人的热忱,在知识的传递中实现灵魂的对话。颜回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种师生间的精神共鸣,与束修的多少毫无关系;宰我 “昼寝” 被孔子批评 “朽木不可雕也”,却仍在孔子去世后说 “夫子之贤,过于尧、舜远矣”(《孔子家语?正论解》),可见教诲的力量能超越一时的严厉。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人的解放”。“有教无类” 打破阶层的束缚,让平民子弟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因材施教” 释放个性的潜能,让不同特质的人都能 “各尽其才”。从孔子的弟子 “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记?儒林列传》)到当代学子通过教育成为科学家、艺术家、工匠,教育始终是实现社会流动、促进公平正义的 “最伟大的平等器”(林肯语)。正如《礼记?礼运》描绘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教育公平是 “天下为公” 的重要基石,让每个生命都能平等地追求幸福与价值。

九、束修不朽:教育公平的千年回响

孔子的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穿越两千五百年仍有生命力,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 —— 平等与尊重。“束修” 是形式,“诚意” 是内核;“教诲” 是手段,“成人” 是目的。这种理念从孔门学堂到现代学校,从 “六艺” 到 “德智体美劳”,形式在变,本质未变。

历史上的教育家,都在延续这种理念。墨子 “上说下教”,让底层百姓有机会学习;朱熹 “开门授徒”,为贫困学生提供食宿;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在晓庄师范教农民识字;晏阳初 “平民教育”,在定县教农民 “生计、文艺、卫生、公民” 四样本领。他们的实践证明,“有教无类”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教育精神。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束修” 的形式会继续演变 —— 可能是线上课堂的一个点赞,可能是课后作业的一句 “老师辛苦了”,可能是学生毕业多年后寄来的一张明信片,但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精神会永远存在。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照亮,是让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光彩,正如孔子在阙里学堂的晨光中,对那个攥着束修的少年说的那句 “进来吧”,简单却温暖,开启了一段改变命运的旅程。而这段旅程,正在每个课堂、每个校园、每个孩子的心中,继续向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