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丧侧之食:未饱的敬意(5 / 6)
。藏族的 “天葬” 后,丧家会请亲友喝 “酥油茶”,配 “糌粑”,量少而简,象征 “生死轮回,饮食如常却心有节制”;回族的 “殡礼” 后,“阿訇带领亲友念‘都阿’,然后吃‘油香’(油炸面食),每人仅一块,不劝食”(《中国回族大辞典》),体现 “节哀” 与 “分享” 的结合;苗族的 “葬后宴”,用 “酸汤鱼”“糯米饭” 待客,虽有荤腥,但 “席间不笑不闹,每人进食不超过三碗”,其节制与孔子 “未饱” 异曲同工。
现代殡葬改革中,“未饱” 精神以新形式延续。网络悼念平台上,网友通过 “献花”“点烛” 表达哀思,虽无实体饮食,但其 “留言多凝重,少嬉闹” 的默契,与 “未饱” 的情感节制相通;环保葬(树葬、海葬)后的追思会,多采用 “茶话会” 形式,饮品为 “清茶”,点心为 “素饼干”,体现 “简素” 原则;“生前预嘱” 的推广,鼓励人们 “身后事从简”,其 “不铺张” 的理念,与 “未饱” 的节制精神一致。
七、心理学视角:“未饱” 背后的共情机制
现代心理学的 “共情理论”,为 “未饱” 提供了科学解释。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中提出,“共情能力” 包含 “识别他人情绪”“换位思考”“适当回应” 三个层次,孔子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完美契合这三层:识别丧家的哀痛情绪,换位思考 “若我丧亲,愿人饱食乎”,以 “未饱” 适当回应,正是高情商的表现。这种能力对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正如戈尔曼所言:“共情是所有利他行为的基础。”
神经科学的 “镜像神经元” 发现,揭示了 “未饱” 的生理基础。1992 年,意大利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在猕猴大脑中发现 “镜像神经元”—— 当猕猴观察到人类抓取食物时,其大脑中控制抓取动作的神经元会激活,如同自己在抓取。后续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 “额下回”“顶下小叶” 也存在镜像神经元,在观察他人痛苦时会激活,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孔子看到丧家的哀痛,镜像神经元激活,使其产生 “感同身受” 的哀戚,进而抑制食欲,这或许是 “未饱” 的生理机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未饱” 式的共情能力需后天培养。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 “认知发展理论” 指出,儿童在 7-11 岁进入 “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 “换位思考” 能力,此时若通过 “角色扮演”(如模拟丧礼场景)进行情感教育,能有效培养共情。这与儒家 “不学礼,无以立” 的教育理念一致 —— 通过 “临丧不饱” 等礼仪实践,训练儿童对他人情绪的敏感度,使其从 “被动遵循” 到 “主动共情”。
社会心理学的 “群体情绪感染” 理论,解释了 “未饱” 的社会功能。美国学者巴伦?布朗森在《群体情绪》中提出,群体中的情绪会通过 “行为模仿”“生理同步” 扩散,丧宴上的 “未饱” 行为,会通过 “一人不饱,众人随之” 的模仿,使哀戚情绪在群体中扩散,增强凝聚力。这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 的观点相通,只是 “未饱” 以 “行为” 通伦理,而非 “乐” 以 “声音” 通伦理。
八、“未饱” 的本质:共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未饱” 的本质,是 “将心比心” 的共情能力在饮食场景的体现。《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 “忠道”,与《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 “恕道”,共同构成儒家 “仁道” 的核心,“未饱” 正是 “恕道” 的实践:在丧者之侧,自己若处于丧家位置,必不希望宾客饱食如常,故 “未尝饱也”。这种 “换位思考” 看似简单,却是对抗 “麻木不仁” 的利器。
共情能力的培养,需遵循 “小事 — 习惯 — 本能” 的路径。“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是小事,却能通过重复实践形成 “临丧节制” 的习惯,最终内化为 “不忍之心” 的本能,正如《孟子?尽心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共情范围从亲人扩展到民众、万物,“未饱” 是 “仁民” 的起点训练。当代教育中的 “服务学习”(如养老院慰问、医院陪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