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丧侧之食:未饱的敬意(6 / 6)
,正是通过类似小事培养共情,与 “未饱” 的训练逻辑一致。
“未饱” 的反面是 “共情赤字”,其危害不容忽视。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现代社会的 “官僚化” 容易导致 “共情赤字”—— 通过 “分工”“去人性化”,使个体对他人痛苦麻木。这种 “共情赤字” 与 “饱食于丧者之侧” 本质相同,都是对他人痛苦的漠视。孔子的 “未饱” 提醒我们,对他人痛苦的敏感,是人性的底线,也是社会健康的标志。
“未饱” 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重建 “情感联结”。在 “原子化” 的现代社会,人们常因 “内卷”“竞争” 而封闭情感,“未饱” 精神倡导的 “适度共情”,能帮助人们重建与他人的情感联结。社区互助中,“邻居有难,主动分忧”;网络空间里,“发言顾及他人感受”;公共政策上,“兼顾弱势群体需求”,这些实践虽与饮食无关,却与 “未饱” 的共情内核相通,都是 “仁” 的现代体现。
九、“未饱” 的终极意义:守护人性的温度
“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的终极意义,是守护人性的温度。在工具理性日益膨胀的现代社会,“效率”“利益” 常被置于 “情感” 之上,而 “未饱” 精神提醒我们:人不是机器,需要情感的共鸣;社会不是市场,需要伦理的维系。就像《礼记?礼运》描绘的 “大同” 社会,“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种 “不独” 的精神,便包含对他人痛苦的体恤 —— 不仅关怀自己的亲人,也能感知陌生人的哀戚。
从孔子的俎案到当代的餐桌,“未饱” 精神的传承,是对 “仁” 的坚守。无论是古代的丧宴还是现代的追悼会,饮食节制的背后,是 “把他人当人” 的基本态度 —— 承认他人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同样重要,自己的舒适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态度,是文明的基石,正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流逝,礼仪形式会变,但 “仁” 的温度应如流水般永恒。
“未饱” 的留白,是人性应有的体面。孔子的俎案上那碗未吃完的黍米饭,留下的不仅是食物的空隙,更是心灵的空间 —— 为他人的痛苦留出位置,为共情留出余地。这种留白不是缺憾,而是文明的优雅,正如中国书画的 “计白当黑”,空白处与墨色同样重要。在今天,我们或许不必刻意 “未尝饱也”,但对他人痛苦的敏感与体恤,应如那碗未吃完的黍米饭,永远留有一份未被填满的空间 —— 那是人性应有的留白,是文明应有的温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