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5 / 6)
)的实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是 “依于仁” 的体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是 “据于德” 的表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是 “志于道” 的坚守。子夏的践行,证明 “艺” 的学习能通向 “道” 的追求。
七、历史回响:从孔门到后世的修身传承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学者们对四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淳于髡 “滑稽多辩”(艺),“数使诸侯,未尝屈辱”(仁);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富贵不能淫”(德);荀子 “劝学”(艺),“性恶论”(德),共同推动了四者的传播,使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成为士人的修身共识。
汉代的太学,以 “五经” 为核心,培养 “志于道” 的人才;以 “孝廉” 取士,选拔 “据于德” 的官员;以 “乡饮酒礼” 教化,践行 “依于仁” 的精神;以 “六艺” 教学,涵养 “游于艺” 的情趣。这种教育体系,使四者通过官方渠道得以推广,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
唐代的科举制度,虽以 “诗赋” 取士(艺),但仍强调 “明经”(道)、“德行”(德)、“仁政”(仁),如韩愈 “文以载道”,将 “艺”(文章)与 “道”(儒家之道)结合;柳宗元 “永州八记”,以 “艺”(散文)表达 “仁”(民生关怀),使四者在科举时代仍保持平衡。
宋代的书院教育,是四者传承的高峰。白鹿洞书院 “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应 “游于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对应 “据于德”;“处世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应 “志于道”;“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应 “依于仁”(《白鹿洞书院揭示》),使四者成为可操作的修身指南。
八、当代践行:四者合一的现代意义
在个人修身层面,四者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志于道” 表现为 “确立人生理想”,如科学家 “为真理献身”,教育家 “为育人奋斗”;“据于德” 表现为 “坚守道德底线”,如商人 “诚信经营”,官员 “廉洁奉公”;“依于仁” 表现为 “关爱他人”,如志愿者 “奉献爱心”,邻里 “互助友爱”;“游于艺” 表现为 “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在艺术中涵养身心。四者的结合,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充实。
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 与四者高度契合。“志于道” 对应 “立德树人” 的目标,培养有理想的人;“据于德” 对应 “道德教育”,培养有品德的人;“依于仁” 对应 “情感教育”,培养有爱心的人;“游于艺” 对应 “美育、体育”,培养有情趣的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 “全人教育” 理念,既重视学科知识(艺),也强调人格培养(德、仁),更注重理想教育(道),是四者在当代教育中的生动实践。
在企业文化中,四者可转化为发展理念。“志于道” 是企业使命,如 “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海尔);“据于德” 是企业伦理,如 “诚信、责任”(同仁堂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依于仁” 是社会责任,如 “公益捐赠、员工关怀”(腾讯 “科技向善”);“游于艺” 是企业文化,如 “团队建设、艺术活动”,增强凝聚力。这种理念能让企业既追求利润,又兼顾道义,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治理中,四者可提供价值指引。“志于道” 是 “共同理想”,如 “中国梦”;“据于德” 是 “道德规范”,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于仁” 是 “民生关怀”,如 “脱贫攻坚、共同富裕”;“游于艺” 是 “文化建设”,如 “非遗保护、艺术惠民”。四者的结合,能让社会既有序发展,又充满温情,实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九、永恒的修身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