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6 / 6)
:不止于君子
孔子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是君子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践行的修身指南。它告诉我们:理想(道)不分大小,只要 “志之” 便有意义;品德(德)不分高低,只要 “据之” 便有价值;爱心(仁)不分远近,只要 “依之” 便有温度;情趣(艺)不分雅俗,只要 “游之” 便有滋味。这条修身路,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过程。
历史上的伟人,无一不是四者的践行者。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虽九死其犹未悔”(德),“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仁),“纫秋兰以为佩”(艺);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仁),“大江东去,浪淘尽”(艺);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仁),“诗词、书法”(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四者合一的人格魅力。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志于道” 能让我们不迷失方向,“据于德” 能让我们不随波逐流,“依于仁” 能让我们不冷漠麻木,“游于艺” 能让我们不枯燥乏味。正如孔子在杏坛上的教诲,四者的价值不在于完美实现,而在于不断追求。当我们在人生路上,既仰望星空(道),又脚踏实地(德),既心怀他人(仁),又悦纳自己(艺),便是在践行这条古老而常新的修身路,便是在续写中华文明的精神篇章。
暮色中的杏坛,孔子的话语仍在回响。弟子们收拾竹简时,发现夫子的佩剑在余晖中闪着微光,仿佛在诉说:修身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四者合一,看似遥远,做则必成。这或许就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终极意义 —— 它不是悬在空中的教条,而是踩在脚下的路,每个人都能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完善的自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