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6 / 7)
导太湖注之海”,《宋史?范仲淹传》记载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范仲淹的 “达人”,超越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将 “立人达人” 提升至 “先忧后乐” 的精神境界。
明代的王阳明,以 “心学立人” 发展仁道。他提出 “致良知”,认为 “仁是心之本体”(《传习录》),“心外无物”,“立人达人” 源于内心的良知;推行 “南赣乡约”,规定 “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约长,次者为约副,又次者为约正、约史、知约、约赞”,每月朔望聚会,“彰善纠过”,通过民间自治实现 “立人达人”;平定宁王之乱后,“恤其民,罢不急之征”,《明史?王守仁传》记载 “帝时已亲征,自称‘威武大将军’,率京边骁卒数万南下。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平贼将军左都督刘晖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面对朝廷的猜忌,仍坚持 “抚其民人,绥其地方”,使 “江右民始复业”。王阳明的贡献,在于将 “仁” 内化为 “心即理” 的自觉,使 “能近取譬” 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传习录》)。
七、仁道的当代形态:从个人到社会
在慈善公益领域,“立人达人” 表现为 “赋能式救助”。传统慈善多为 “输血式” 捐赠,如发放救济粮款,《礼记?王制》“年不顺成,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的延续;现代公益则强调 “造血式” 赋能,如 “免费午餐” 项目不仅提供 meals,更培训当地厨师,改善学校厨房设施(立人),该项目自 2011 年启动至 2023 年,累计为超过 7000 所学校的 300 万学生提供午餐,同时培训厨师 5000 余人,升级厨房设备 2 万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通过培训提升教学能力(己达),使更多乡村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达人),2023 年该计划覆盖全国 22 个省份,培训教师 10 万人次,受益学生超过 500 万。这种转变,正是对 “己欲立而立人” 的当代诠释 —— 帮助他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非单纯满足一时之需。
在企业责任领域,“立人达人” 体现为 “共享价值” 理念。传统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独达),如 19 世纪的工厂主压榨工人;现代企业则注重 “员工成长、环境友好、社区发展”,如华为 “以奋斗者为本”,为员工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立人),“华为大学” 每年培训员工超过 10 万人次,覆盖技术、管理等多个领域,同时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达人),其 5G 技术帮助全球 170 多个国家提升通信水平;福耀玻璃 “为中国人做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既实现企业愿景(己立),又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立人),在全球建立 43 个生产基地,创造就业岗位超过 3 万个,带动玻璃原材料、加工设备等相关产业产值增长超过 100 亿元。这种 “企业即仁体” 的实践,证明 “立人达人” 可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
在教育领域,“立人达人” 表现为 “全人教育”。传统教育侧重知识传授(独达),如科举制下的死记硬背;现代教育强调 “立德树人”,如清华大学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理念,鼓励学生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己立),同时通过 “社会实践” 服务社会(立人),2023 年清华学生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项目达 500 余个,覆盖全国 30 个省份;乡村振兴研究院培养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的人才(己达),助力乡村发展(达人),该研究院自 2017 年成立以来,培养硕士、博士超过 1000 人,其中 80% 以上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治理等工作。这种教育观,将 “能近取譬” 于个人成长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践行了 “立人达人” 的真谛。
在国际关系中,“立人达人” 升华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传统国际关系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