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立人达人:仁道的实践路径(5 / 7)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既 “平治百姓”(立人),又 “保障一方安宁”(达人),最终在 “蒯聩之乱” 中 “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 “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以生命践行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的仁道。
冉有以 “政事达人” 展现仁道。他为季氏宰时,“赋粟千钟”(《论语?先进》),却反对季氏 “旅于泰山” 的僭越行为,《论语?八佾》记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在齐鲁 “夹谷之会” 中,协助孔子挫败齐国的阴谋,“齐侯将享公,孔子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左传?定公十年》),“归而增其赋”,将增加的赋税用于改善民生,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冉有的 “达人”,通过政治实践推动制度变革,比单纯的物质施惠更具长远效果,体现了 “立人达人” 的制度性价值。
六、历史长河中的仁道演进
战国时期的孟子,将 “立人达人” 发展为 “仁政” 思想。他对齐宣王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将家庭中的 “能近取譬” 扩展至国家治理;提出 “制民之产”,确保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滕文公上》“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使 “立人” 有了物质基础;主张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通过制度设计实现 “达人”。孟子的贡献,在于将 “仁” 从个人德性升华为治国理念,认为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
汉代的董仲舒,以 “天人感应” 诠释 “立人达人”。他在《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强调 “爱人” 的主动性;提出 “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汉书?食货志》记载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通过限制土地兼并践行 “达人”。他还提出 “三纲五常”,以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规范人际关系,以 “仁、义、礼、智、信” 作为 “立人达人” 的道德准则,使 “仁” 与封建制度结合,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石。
唐代的白居易,以 “文章达人” 践行仁道。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作《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秦中吟?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揭露权贵的奢靡与百姓的苦难;在杭州刺史任上,“筑堤扞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新唐书?白居易传》),这条堤后来被称为 “白公堤”,既以文章唤醒世人(达人),又以政绩造福百姓(立人),展现了 “立人达人” 的文化路径。他在《策林》中提出 “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社会问题,主张 “平均其地,均其食”,将 “立人达人” 的思想融入具体的社会改革方案。
宋代的范仲淹,以 “忧乐达人” 诠释仁道。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 “庆历新政”,“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改革官员考核制度,抑制恩荫特权,完善科举取士,试图通过改革实现 “立人”;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如 “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后人称为‘范公堤’”,保护沿海百姓免受潮灾;知苏州时,“浚五河,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