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指挥,大阪之战(3 / 5)

加入书签

,墨迹凌乱,显然仓促而成:

    >“老师:肃言司虽撤,然其爪牙遍布六部。昨夜我潜入刑部档案房,查得当年您父亲替人抄录《贞观政要》被判“私藏禁书”一案,原卷已被销毁,唯余副本藏于皇史?夹壁之中。另,周延儒已买通西域商队,欲在您返乡途中制造‘盗匪劫杀’假象,请务必小心。学生无能,只能遥望南天,泪洒衣襟。”

    陈砚读毕,久久凝视烛火。

    他知道,这一局,早已不止于政见之争,而是生死之战。

    但他不怕。

    因为他身后站着的,不再是孤身一人。

    三日后,他悄然启程,绕道徽州,借宿于一位老匠人家中。此人名叫鲁志高,曾参与设计“政务镜台”的铜匦投书箱,精通机关秘术。陈砚请他协助复制一批特制木匣??外观普通,内藏暗格,可防水防火,且唯有特定钥匙方可开启。

    “这些匣子,”他对鲁志高说,“将来要送往全国一百零八个重点村镇。每个匣子里,都装着一份《民议实录》副本,以及一套‘基层自治章程’模板。若有朝一日朝廷再行打压,百姓便可依此自组评议会,继续监督官吏。”

    鲁志高含泪应允:“陈大人,您放心。就算我死,也不会让这盒子落入奸人之手。”

    与此同时,敦煌少年已在当地组织起一支“青年宣讲队”,骑马穿越河西走廊,沿途向驿站、军屯、牧民宣讲《大明新律》条文,并用通俗山歌解释“诉讼权利”“赋税透明”等概念。其所到之处,民众争相围观,甚至有老兵跪地痛哭:“活了六十岁,第一次知道自己还能告官!”

    而在江南,千名学子联名撰写《新政辩》,逐条驳斥《正本清源疏》中的污蔑之词。文中直言:“若寒门出身即为罪,那天下读书人皆当闭户;若为民请命即是乱政,那紫禁城内坐着的,究竟是天子,还是暴君?”

    此文被刻版印刷,一夜之间传遍南北。甚至连宫中太监都有人偷偷传阅,称之为“十年来最敢说的真话”。

    四月初八,佛诞之日。陈砚重返杭州书院。

    此时书院已遭查封,大门紧闭,门楣上贴着兵部封条。但他并不意外。轻轻叩门三下,片刻后,侧窗开启,一名年轻女学生探头出来,正是他曾亲自录取的第一届“女子实务科”学员林婉儿。

    “先生!”她哽咽着,“我们一直在等您。”

    原来,尽管书院名义上关闭,但师生们早已转入地下教学。每日凌晨四更,众人便悄悄聚集于后山洞穴之中,以石为桌,以炭代笔,继续研习水利、算学、律法、外交诸科。更有医学生自发组建“流动义诊队”,走村串户,救治贫病,同时收集民间疾苦,汇编成《民瘼录》。

    陈砚走进洞窟,只见岩壁之上,赫然绘着一幅巨大的《全国民情地图》。红点代表仍有贪腐未纠之地,蓝线标注司法不公频发区域,黄圈则是亟需重建“民诉台”的村庄。每一处标记,皆附有详细说明与证据链。

    “这是你们做的?”他问。

    “是。”林婉儿昂首,“我们不会停下。您教我们‘知识为民所用’,我们就一定做到。”

    陈砚望着这群年轻人,眼中泛起久违的光芒。

    他知道,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在金銮殿上,而在这些不肯低头的脊梁之间。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