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指挥,大阪之战(2 / 5)
sp; “有人说,百姓爱打官司,是‘躁动不安’。可我想问一句:若你不给百姓说话的地方,他们难道就不苦了吗?他们的冤屈难道就不存在了吗?”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从前有个皇帝问大臣:‘天下何事最难?’大臣答:‘让沉默的人开口最难。’今日我亦想问你们??你们愿意回到过去那种‘不敢说、不能说、说了也没人听’的日子吗?”
“不愿!”一声怒吼自人群后方炸响。
紧接着,千百个声音齐声回应:“不愿!”
声浪滚滚,震得屋梁落尘。
当晚,陈砚留宿村中。夜深人静时,他独坐灯下,翻开随身携带的《大明新律注疏》,在扉页写下几行小字:
>“法非圣旨,亦非权柄之私器。
>其根在民,其魂在公。
>若失民心,则律令不过纸片;
>若得民意,则寸铁可撼山岳。”
次日清晨,他召集附近八村的“民意评审团”旧成员,在桑树林中设坛议事。这些人中有农夫、织妇、货郎、塾师,皆是当年由百姓推选而出,负责监督地方官吏、评议新政施行效果的平民代表。十年来,他们虽无品级,却握有实权??一旦发现贪腐或不公,可直接上报省级“咨政院”,并附具调查记录与证人名单。
“如今朝廷欲废此制,”陈砚开门见山,“你们说,该怎么办?”
众人沉默片刻,终有一名老织妇站起,嗓音沙哑却坚定:“我们不怕他们废。只要人心不死,制度就能重生。从今日起,咱们八村联合,每月十五自行召开‘民间听证会’,邀请邻近百姓旁听,记录每一件冤情、每一笔账目,然后??抄送十三省同道!”
“对!”另一人接话,“我们还可发动学子写《实录》,编成册子,沿路传阅。哪怕官府禁书,也禁不住口耳相传!”
陈砚点头:“不仅如此。我已联络江南十二书院,拟于半月后举办‘全国实务策论大会’,不限出身,不论年龄,凡愿为国计民生献策者,皆可赴考。试题只有一道:如何重建民信?”
消息一经传出,四方响应。不到十日,报名者逾三千人,其中不乏致仕官员、江湖游士、甚至边疆戍卒。更有广州、泉州海商联袂送来百匹棉布、千石粮食,附书曰:“吾等虽远在海外,亦知朝廷近日动荡。愿助先生重振清流,护我大明商路清明!”
与此同时,京城局势再度生变。
景熙帝虽已颁诏恢复新政,但朝中旧势力并未罢休。内阁首辅周延儒暗中串联七位致仕大学士,联名上奏《正本清源疏》,称“陈砚以寒门之身窃居高位,蛊惑圣心,妄立私法,实乃乱政之源”,并提议追查其“伪寒门”身份,废除其所有政绩。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竟从甘州府库中翻出一份残卷族谱,声称陈砚祖父曾为建文旧臣,在靖难之役后逃亡西北,隐姓埋名,故其本人实为“逆党之后”,不应享有任何政治声誉。
一时间,舆论哗然。支持者怒斥此举为“构陷忠良”,反对者则借机煽风点火,称“果然是蛇鼠混杂,幸亏陛下及时醒悟”。
面对汹涌攻讦,陈砚始终未发一言。直至某夜,一封密信送达其居所。
信是李慎之所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