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一十二章 朱棣指挥,大阪之战(4 / 5)

加入书签

p;五月中旬,朝廷再起风波。

    周延儒联合礼部尚书,奏请重启“清议堂”,并邀全国名儒讲学,主题定为“匡正纲常,肃清异端”。表面看是学术聚会,实则意在重塑舆论,将陈砚描绘成“离经叛道、动摇国本”的祸首。

    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第一位受邀讲学者??东林元老顾允成,竟在登台当日当众撕毁讲稿,厉声道:

    “尔等口口声声‘纲常’,可知何为真正纲常?父母饿死无人救,是纲常?官吏贪墨百万两,是纲常?百姓告状反被打,是纲常?!陈砚大人十年如一日,只为让弱者有路可走、有冤可申,这才是真正的纲常!”

    言罢拂袖而去,全场哗然。

    随后数日,陆续有十七位学者宣布退出清议堂,联名发表《拒伪学宣言》,称“宁做真言囚,不做谄媚官”。

    至此,旧派士林彻底分裂。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北方边境。

    九月秋寒,鞑靼小股骑兵突袭大同防线。守将本欲闭城固守,等待援军,却因去年实行“青年参议局”制度,当地百姓推选出十名民议代表,连夜赶赴军营,呈交一份详尽地形图与水源分布表,并自愿组织民夫运送粮草、救治伤员。

    结果仅用三日,边军便击退敌寇,斩首二百,俘获马匹三百余。战报传至京师,景熙帝亲自召见民议代表,动容道:“朕以为兵戈决胜于疆场,今日方知,民心才是最强之盾。”

    当天夜里,皇帝召见陈砚。

    文华殿内,烛光如豆。

    “老师,”景熙帝低声说,“朕今日读了一本书,是您早年编纂的《庶民治理案例集》。里面有个故事:某县大旱,官府迟迟不开仓赈灾,说是等上级批复。结果一位老秀才带领百姓冲进粮仓,分粮自救。事后被捕,您却力保其无罪,还提拔他做了县丞。您说??‘饥民夺食,非犯上作乱,乃是制度失灵之警钟。’”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现在,朕也在等警钟。可若有一天,连警钟都被禁止敲响,那大明,还剩什么?”

    陈砚缓缓起身,从怀中取出一方小小铜匦??正是“政务镜台”的微型复制品。

    “陛下,”他说,“这不是物件,是一种承诺。只要它存在一天,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承认:最高贵的不是龙椅,而是真相;最强大的不是军队,而是信任。”

    景熙帝接过铜匦,轻轻打开,里面空无一物。

    可他知道,那里面装着千万人的声音。

    十月初一,朝廷颁布新令:

    >“自今以后,凡欲参评官员政绩者,无论士农工商,皆可通过‘民议通道’提交意见;

    >每省设立‘独立监察使’,由百姓推选产生,任期三年,直隶御史台;

    >所有重大政策出台前,必须举行不少于七日的‘全民听证公示’;

    >严禁以‘出身’‘言论’‘师承’为由贬黜官员或学子;

    >违者,以‘阻塞言路、危害社稷’论罪。”

    诏书末尾,赫然写着一句话:

    **“执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