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6 / 8)
新闻,采访后期的问题几乎都给到了小刘。
香江《文汇报》:“伊妃你好,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为贴近张纯如的形象,你不仅研读大量史料,甚至因沉浸角色产生心理压力,发生了一些小状况。”
“这种忘我的表演方式是否的常态?如何平衡投入与自我保护?”
因为准备报考人艺,出国前很是研究了一番表演理论的小刘拿起话筒:“其实路宽导演、汉克斯、摩尔都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提醒我这个问题。”
“我自己后来也反思了很多,最后的小波折差点就让电影如期上映和展映成了问题。”
“从斯坦尼的角度讲,是要演员成为角色,就像张纯如女士的愤怒与悲伤,我必须先理解它,才能让观众相信它。”
“而布莱希特则要演员观察角色,演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就像站在镜子前,既能投入,又能随时抽离。”
“但也许是我对表演的理解还比较片面,我只能像格洛托夫斯基训练法里要求的一样——”
“像剥洋葱一样去表演,一层一层地撕开自己,自然而然地流泪,即抒发情绪。”
一位德国记者举手:“Crystal,你是学习格洛托夫斯基流派的吗,那应该知道德国的梅尔辛。”
“是的,我知道。电影中福田永助的扮演者冯远争先生,就是梅尔辛的弟子。”
小刘笑道:“这次来德国,冯特意请我给他的老师带了礼物,我会去专程拜访、学习。”
露特梅尔辛是20世纪后期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以身体训练与心理挖掘的结合著称。
她崇尚的表演教学方法是去技术化,专注于演员身体与情感的极限探索。
小刘这种演员的身体条件和基础,会是她欣赏的那一卦。
《好莱坞报道》记者提问:“我们关注到柏林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是1992年27岁的张漫玉小姐。”
“Crystal今年20岁,对自己的获奖有预期吗,觉得自己能否竞争一下柏林影后,像92年的张漫玉和95年的萧芳芳两位华人女演员一样?”
小刘姣好的面容带着一丝恬淡,自然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三年前漫玉姐凭借《清洁》在戛纳拿到影后桂冠,当时我就坐在台下,说实话我心里羡慕极了。”
“对于演员来讲,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至于能否在这样的年龄斩获桂冠,那是评委的事,我负责演戏,他们负责惊喜。”
这话讲得坦诚也谦逊,可谓用演员最本真的热情做了回应,博得了很多西方记者的好感。
时间过得很快,世界公认的两家专业媒体之一的《电影手册》获得了最后一个发问的机会:
“请问路导,我们从影展官方得到的消息,您这一次带来的拷贝有几个不同时长的版本,请问是有什么考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