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7 / 8)

加入书签

   法国的《电影手册》、英国的《视与听》是全球公认的两个权威电影媒体,后者从柏林官方拿到这样的消息不奇怪。

    “《历史的天空》目前我剪了三个版本。”

    “一个是五个小时的加长版,很多历史镜头、拉贝和魏特琳在金陵的事迹都会详细展开,而不是像这一版提纲挈领,选取精华和人物矛盾焦点。”

    “一版是导演剪辑版,时长在3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我自己的实验电影,用了很多拍摄中奇思妙想的探索镜头,用来跟同行们交流,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昆汀在北美都提前看过。”

    “还有一部就是大家看到的公映版,缩减到了2个半小时,其实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性了。”

    电影的剪辑是赋予电影二次生命的过程,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不同美学观点的人来剪,带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加长版和标准版、缩减版的取舍,很考验导演个人对市场的研判能力。

    电影史上不乏一些公映的时候惨淡收场的烂片,但是在加长版中复活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往事》。

    意大利导演莱昂当初推掉了《教父》的拍摄准备这部恢宏巨作,因为没有终剪权,最后229分钟被制片方华纳兄弟剪掉了一半。

    资本家们把后世观众很喜欢的闪回画面,如“中国剧院”鸦片馆场景、黛博拉与面条的情感线细节大量删减,最后大扑。

    很跌宕起伏的是2004年,英国的《视与听》杂志把把莱昂生前25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重新拿到戛纳首映,宣传“让电影回归初衷”。

    最后口碑逆转,在全球艺术影院上映,彻底扭转了影片的评价。

    但导演莱昂在1984年面对《教父》的大爆和《美国往事》的大扑,抑郁成疾后在当年就去世,真真地属于被资本坑杀了。

    从这个角度看,加长版对于完整地阐述导演理念是有好处的,不过路宽还是选择了最贴近市场的标准版,没有一意孤行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永远不要挑战观众。

    因为电影的场景和主题太过严肃、压抑,即便是利用三线叙事、不断地给观众解压、商业化改编来推动观影的持续性,但加长版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最为反面的例子,是洗衣机的狐朋狗友哈维曾经反其道而行之,帮助多纳多尼的《天堂电影院》起死回生——

    《天堂电影院》最初版本长达175分钟,内容冗长、节奏缓慢,其中几段主人公的感情戏不仅多余还特别狗血。

    被犹太安禄山独断专行地剪成了124分钟的公映版上映,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为一代影史经典。

    从这个角度看,哈维在酒色财气之外,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准备了五年的剧本,拍摄了一年半的电影,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年第一天,算是迎来了一场开门红。

    无数的影迷、嘉宾、记者们开始为《历史的天空》感到疯狂。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