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5 / 8)

加入书签

sp; “在这样全人类和全民族的人道主义灾难前,此刻都必要让位于道德立场,不能因为自己的镜头语言,给观众造成误导。”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现场的华人媒体都神情激动地鼓掌,认可这位青年导演的深刻认知。

    还是回到太郎的《金陵!金陵!》中来,无论此人究竟有无包藏祸心,总之已经被路老板送进去踩缝纫机了。

    但他自己所认为的以善良的鬼子为主角更加艺术,却大大地伤害了民族立场和民族感情。

    用追求艺术的借口,在这样一个全民族最血腥和疼痛的伤疤上撒盐,是可耻和不负责任的。

    这还不像潜伏中的谢若林讲:两根金条,哪一根高尚,哪一根可耻。

    因为电影的文化产品属性,在这样的题材里,导演的镜头、角色和拍摄思路确实被赋予了道德感。

    中国媒体被叫了两家,新闻官点了德国《明镜周刊》的名。

    也许是觉得在老狐狸路宽身上挖不出什大料,后者对有德国血统的汉克斯更感兴趣一些。

    “汉克斯先生,您和好莱坞的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都有过合作,和这一次同路宽导演合作,有什么异同和感想?”

    这话有些明中立,实贬的意思。

    人家两位导演都是奥斯卡最高荣誉获得者,你路宽声势再大,至少目前不是。

    只可惜汉克斯在这部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被完全征服了。

    阿甘微微挑眉,摩挲着下巴假装思考,老影帝了。

    “史蒂文是用镜头讲述史诗,伊斯特伍德让我明白表演的克制与力量。”

    “路给我的感觉。。。很复杂,像是一个疯狂艺术家和苛刻的工程师的集合体,非常偏执,有那么一刻瞬间我们都感觉他精神不大正常——”

    他侧头看了眼刘伊妃:“即便对Crystal这样可爱的女朋友都是这样,况且我和摩尔又不会中国功夫,所以也不敢有什么反应。”

    台下记者们哄堂大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赞叹:

    “我不是太喜欢比较导演们之间的差别,在我看来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但如果叫我来评判的话。”

    “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交响乐指挥,伊斯特伍德是西部片的传奇枪手,路更像一个拿着画笔的炼金术士,总能在你以为‘这已经是极限’的时候,变出更惊人的东西。”

    汉克斯回答完毕,对着路老板幽了一默:“Boss,记得帮我回美国的飞机升个舱。”

    又是一阵掌声加欢笑,鬼子记者走掉以后,采访现场就比较和谐了。

    中国媒体的助攻型发问,汉克斯和摩尔的口径一致,还有刘伊妃的驾轻就熟。

    也许是觉得实在挖不出什么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