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小刘为夫纾困(4 / 8)
威性、行业代表性。
仅从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来看,就显然不是居文沛那种面向大众的科普型电影媒体可比的了。
面对的对象不同,媒体分工自然也不同。
后世太郎的《金陵!金陵!》争议颇多。
暂且不去提他杜撰出的“角川”一角这个最大的争议,仅就太郎的镜头语言来看,也是耐人寻味的很。
譬如他设置了日军跳舞祭祀的戏份,镜头中的鬼子们队列整齐、活力四射,面容青春洋溢;
再譬如他镜头下的行军、队列、军号仪式等都雄壮开阔,不乏仰拍的角度去诠释刻画,加上冷峻的画风,俨然一副“帝国之黎明”既视感。
这究竟有没有问题?
从艺术的角度看,这可以解释为展现侵略者的复杂性,拒绝脸谱化,超越“二元对立”的历史反思。
但关键你太郎是个中国导演啊?!
就像电影中何泽慧院士在自传中所述——科学没有国界,在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一定程度来讲,对于电影这种文化产品,导演在拍摄立场上的歪屁股,比很多领域的落后都要可怕。
在这个问题上,因为前世养母曾文秀被牵扯进某文艺界的运动中,路宽自然是有深刻认知的。
“这个问题很深刻,谢谢吕记者。”
路老板肃声道:“各位都是专业的电影媒体,应该知道1995年彭特克沃的《零点地带》吧?”
台下包括吕松在内的各国电影媒体记者都默然颔首,品味着这位中国导演的潜台词。
彭特克沃在1960年拍摄了一部讲述二战和集中营的《零点地带》。
影片在50年后的1995年,即二战结束50周年纪念之际,因对纳粹集中营中“囚犯管理者”Kapo的复杂刻画,引发了对“道德模糊性”的激烈讨论。
简言之,他和太郎一样,都采用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比如影片的主人公自杀时,导演用的是平移镜头,但是在成堆的尸体出现后,镜头又被推至高处,最终落在一个张开手臂的天使雕塑上。
即便导演自己不承认,但这个镜头被广泛解读为在庆祝和亵渎被屠杀者,在犹太世界里引起了极大争议!
小刘自然还不太知晓这些弯弯绕绕,听着男友和记者的解读暗暗点头。
“《零点地带》被《电影手册》痛批之后,还连累了《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这样的二战灾难电影。”
“作为导演,我是比较认同《电影手册》的观点的。”
“在大屠杀这样惨绝人寰的灾难题材里,导演对于镜头、剧本、人物的设计,就是导演自身立场的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讲,无论是有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和构想——”
&nb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