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并州新法(1 / 2)
刘备虽暂得安身之所,但目睹中原板荡,百姓流离,而自身兵微将寡,前途渺茫,常郁郁不乐。
期间,得遇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
水镜先生见刘备胸怀大志而仁德布于四海,却困顿蹉跎,叹道:“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可惜啊可惜!”
刘备忙问其详,水镜却只笑而不语,最终经不住刘备再三恳求,方道:“卧龙者,诸葛孔明也。
其人身居隆中,却洞观天下,有经天纬地之才。
将军若欲成大事,或可往访之。”
刘备求贤若渴,遂引关羽、张飞,备厚礼,亲往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拜访诸葛亮。
次不遇,二次又值其外出。
直至第三次,方得见其面。
君臣一席“隆中对”
,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定下“跨有荆益,联吴抗曹”
的鼎足之策,听得刘备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当即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诸葛亮感其至诚,遂应允。
刘备得此大贤,如鱼得水,开始在新野积蓄力量,默默等待时机。
江东,吴郡。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震惊了江东小霸王孙策,于丹徒山狩猎时,遭许贡门客刺杀,重伤不治,英年早逝。
临终前,召张昭、周瑜等托付后事,命其辅佐年仅十八岁的弟弟孙权继位。
孙权年少继位,内有权臣,外有强敌,山越未平,人心浮动,局势危如累卵。
然而,孙权展现出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与权谋。
在张昭(负责内政外交)、周瑜(执掌军权)等重臣的鼎力辅佐下,他一方面极力安抚以顾、陆、朱、张为的江东本土士族,承认并尊重他们的利益,换取内部稳定;另一方面,则依靠周瑜、程普、韩当等孙策旧部,牢牢掌握着核心的军事力量,迅稳定了局势,避免了权力交接时的动荡。
面对北方曹操与袁绍的官渡决战,年轻的孙权采纳了张昭、周瑜等人的建议,选择了最符合江东利益的“坐观成败,稳守江东”
之策,未轻易卷入中原大战。
而是将目光投向内部和南方,一方面继续清剿境内的山越势力,巩固统治;另一方面,派遣将领向南方的庐江、豫章等地扩张,征讨不服的地方势力,如黄祖等,一步步地壮大自身的实力和地盘。
孙权以其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手腕,在危机中稳住了江东的局面,并开始蓄力,等待着属于东吴的机会。
天下大势,因吴笛的崛起与河北的剧变,正悄然加着其演进的过程。
所有目光,或明或暗,都聚焦于北方那片焕新生的土地,以及那个带来这一切变革的“妖人”
吴笛。
青冀二州大地上的生机勃,如同最有力的证词,证明了吴笛所选道路的力量。
但这并非终点,对他而言,那只是验证了一种可能性。
他的目光早已投得更远——他要将这套基于“万民之力”
的体系,在其根基所在的并州,以及所有治下疆域,进行更深、更广、也更彻底的制度化构建。
这不仅是一场治理变革,更是一场旨在重塑世道人心、移风易俗的文化与社会革命。
其核心,便是那看似朴素,却直指根基的“五讲四美”
,以及一套前所未有的《并州新法》。
并州府晋阳,原州牧府邸,现已成为新政的总指挥部。
吴笛并未坐在深堂之上,他更多的是出现在刚刚挂牌成立的“并州文明新风学堂”
里。
堂下坐着的,并非稚龄学童,而是来自各郡县的批官员、军中挑选出的识字教导员、以及部分主动前来听讲的乡老。
吴笛的声音清晰而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诸位,‘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
这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圣人之言,而是要让其融入我等治下每一位子民的日常言行之中,成为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的本能。”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
“为何要讲?因为我们要建立的,不是一个弱肉强食、礼崩乐坏的世界。
我们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拥有最基本的尊重与善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