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并州新法(2 / 2)

加入书签

>

‘请’、‘谢谢’、‘对不起’,这几句话,要让它从官衙说到田间,从军营传到市井。

见了长者要问候,公共场合莫喧哗,不随地便溺,不乱丢秽物,行车走人靠右行,遇事排队莫拥挤……这些,便是秩序,便是文明的基础。”

“而‘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这是更高的追求。

我们要让百姓的心,从战乱的惊惧和生活的重压下解放出来,感受到善与美的力量。

言语要真诚和善,行为要光明磊落,不仅要打扫自家庭院,更要爱护乡里街道,植树造林,让并州之地,处处皆景。”

他最终总结道:“这一切的归宿,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是一个整体。

你对他人报以善意和秩序,最终这份善意和秩序也会回馈于你。

这便是新政想要塑造的新风气,新人心。”

台下众人,神情各异。

有年轻学子目光灼灼,深感振奋;有老成官吏面露疑虑,觉得此法过于理想,难以推行;亦有军中粗汉挠头不解,觉得琐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笛知道他们的想法,补充道:“觉得难?觉得虚?那就从你我做起,从每一位官吏、每一位兵士做起。

教化司会编写简易的歌谣、画本,分各乡里,由下乡的学子和驻地的兵士负责宣讲。

各级官衙、学堂、军营,需率先垂范,成为‘五讲四美’的标杆。

每月各乡里皆需评议,做得好的,给予表彰;屡教不改、陋习深重者,公示批评,乃至处以劳役,令其清扫街道,维护环境,直至悔改。”

与此同时,另一项更为艰巨的命令也已下达:“即日起,治下所有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孩童,无论男女,必须进入乡学、县学读书!

实行九年制强制义务教育!

教材由州府统一刊印放,学费全免,家庭困难者,州府补贴餐食!”

此令一出,可谓石破天惊。

纵然吴笛在并州有三十年西凉二十年西域十年的统治和影响力风气相对开明,让所有孩子,尤其是女孩和贫苦农家的孩子都去读书,都从中得到益处连连叫好,是举双手赞成。

毕竟西凉并州连县乡村都有并州学院。

而冀州青州幽州民间议论纷纷,有欢欣鼓舞者,亦有抵触不解者。

公孙瓒自从幽州灵气生成后无脑支持吴笛决定。

“娃儿去了学堂,谁帮家里干活?”

“女娃读什么书?将来还不是要嫁人?”

“免费?天下哪有这等好事?怕是另有图谋。”

公孙瓒道:“不遵令就不要呆在幽州,滚吧,滚得越远越好。

子龙明天让白马义从在郡县乡修建学校。

以地方命名学校。

戏志才军师还请多邀请寒门和并州学院的学子来幽州任教。”

面对阻力,吴笛的意志毫不动摇。

他一方面加派大量学子、文书深入乡间,反复宣讲读书明理的重要性,尤其是强调识字算数对改善生活、看懂政令、不被欺瞒的实际好处;另一方面,命令各级官吏必须严格执行,将孩童入学率纳入其政绩考核重中之重。

对于成年人,他则推出了“识字夜班”

命令各乡村,由驻防或休整的士兵担任教员,利用晚间空闲时间,教授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未读过书的百姓识字,目标很简单:必须认识至少三百个常用字。

“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禁止包办婚姻、买卖婚姻。

女子同样享有读书、选举与被选举之权。”

这条法令,更是如同投入滚油中的水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旧有的观念和习俗,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在推行文明教化的同时,一套体系严密、条文清晰的《并州新法》草案,被张贴于各州郡县城的公示墙上,并由文书们大声诵读讲解。

这部新法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它明确赋予了平民百姓过去无法想象的权利。

hai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