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盛世谋远忧 稚子怀壮志(1 / 3)
书接前回。兴国公府的喜宴余韵未散,长安城的春意却已如潮水般漫过宫墙,浸润着太极殿前那一道道朱红丹陛。晨光初照,琉璃瓦上泛起金鳞般的光泽,殿前铜鹤口中袅袅升起一缕香烟,随风飘散,仿佛将昨夜觥筹交错的欢声笑语也一并带入了九霄。
贞观天子李世民端坐于御案之后,手中翻阅着来自四方州郡的奏报,眉宇间尽是欣慰之色。江南道去年大熟,新稻两季轮作之法推广至百余县,仓廪实而民心安;北疆屯田成效显着,军士半耕半战,粮草自给有余,边防稳固;西域商路重开,胡商驼队络绎不绝,玉门关外鼓乐相迎;更有军器监呈报,新式三弓弩已试射成功,射程逾六百步,破甲如纸——此皆盛世之象,令人心潮澎湃。
长孙皇后立于龙椅侧畔,指尖轻轻拂过一幅绘在素绢上的《天下田亩增益图》,那上面以朱笔勾勒出各州新开垦之地,密密麻麻,几无空白。“自推行‘均田劝农策’,又引入占城早稻、改良犁具以来,百姓家中米缸渐满。”她声音轻柔,却字字含情,“前日我去慈幼局探望孤童,厨下竟蒸着白米饭,孩子们一人一碗,吃得脸上都泛起了红光。”
李世民闻言,放下手中奏章,抬手握住皇后的纤指,温声道:“这都是你日夜操劳的结果。若非你主持内廷教化、倡立义学、整顿医署,何来今日之安宁?朕治天下,你在后方抚万民,真乃社稷之柱石。”
他目光投向殿外,只见东廊之下,太子李承乾正与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围坐石案读书。三人皆着青锦襕袍,头戴玉冠,书卷摊开,侍读官在一旁讲解《尚书·洪范》。阳光洒落肩头,映得少年们面庞清朗,书声琅琅,宛如一幅太平画卷。
然而,唯有长孙皇后微微蹙眉。她的视线落在最小的儿子李治身上——这孩子近来变化颇多。往昔贪玩好动,常追猫逐蝶于宫苑之间,如今却沉静异常,每每捧书至深夜,甚至在灯下执笔批注,字迹虽稚嫩,却条理分明。前几日,他还问起岭南俚僚归附之事,言辞中竟隐有政见雏形。
“承乾性稳,堪为储君;李泰聪敏,可辅朝纲。”她低语,“唯治儿……似有异样。他眼中常有思虑,不像孩童该有的神气。”
李世民默然片刻,终是轻叹一声:“皇家无亲情,骨肉相残者史不绝书。朕亲历玄武门之变,深知权力之下,父子兄弟皆可成仇。只愿他们三人能和睦共处,守我李唐江山绵延万代。”
话音未落,忽闻殿外脚步轻响。一名内侍躬身入内:“启禀陛下,晋王前来请安。”
“让他进来。”李世民含笑点头。
不多时,十岁的李治缓步入殿,衣冠整洁,步履沉稳,行礼之时一丝不苟,举止合度,毫无童稚轻浮之态。
“儿臣参见父皇,母后。”他垂首而立,声音清亮却不张扬。
“免礼。”李世民招手示意,“方才我们正议江南巡抚人选,你说说看,派谁去最合适?”
殿中一时寂静。房玄龄与魏征对视一眼,皆觉诧异——陛下竟让一个十岁孩童参与朝议?
李治略一思索,抬头答道:“江南富庶,然吏治易腐,豪强盘踞,若仅以宽仁安抚,恐难肃清积弊;若一味严刑峻法,又恐伤及良善,激起民怨。”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儿臣以为,魏征大人刚直不阿,铁面无私,足可震慑奸佞;房相公心思缜密,体察民情,善能调和阴阳。若二人同往,一则查贪惩恶,二则安民施惠,恩威并施,方可使江南长治久安。”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魏征捋须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小小年纪,竟能洞悉为政之要,在‘法’与‘情’之间权衡得当,实属难得。”
房玄龄亦微笑点头:“晋王所言,正合老臣心中所想。”
李世民大喜,起身走下御阶,亲手抚摸李治头顶,朗声笑道:“好!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儿子!有此见识,将来必不负家国重托!”
长孙皇后望着儿子,心头波澜起伏。她既欣慰于幼子聪慧过人,又隐隐生出几分不安——这般心智,绝非寻常童子所能具备。莫非……真是上苍赐予我李唐的一颗明珠?
待众臣退下,李世民携皇后缓步回宫。途中,他忽有所感,驻足凝望远处飞檐翘角,轻声道:“你看那三个孩子,如今尚能同席共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