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小花泪3(2 / 5)
环宇是为全村人走的,我们帮衬你是应当的。
"
她想把送来的窝头还回去,二婶子眼一瞪:"
嫌我手艺差?还是觉得我家粮食多得吃不完?"
她要给帮忙的人缝补衣裳,女人们就把自家的针线筐往她跟前一推:"
正好,我们的鞋底也该纳了,你那针脚细,帮我们拾掇拾掇。
"
有回她连夜缝好了五双袜子,针脚密得像鱼鳞。
第二天分给帮忙的婶子们,二婶子摸着袜底的针脚,眼圈红了:"
这针脚比城里买的还匀净,惠娥你这手艺,可惜了。
"
惠娥低下头继续纳鞋底,嘴角悄悄翘了翘,心里像被热米汤烫过,暖烘烘的。
日子久了,惠娥渐渐习惯了这份温暖。
每日清晨,她把小花放在摇车里,就着窗台上的晨光缝补衣裳,听着巷子里传来张大爷的咳嗽声、二婶子喊娃回家吃饭的大嗓门,心里那片冰封的角落,慢慢就化了。
有回她正给小花做棉袄,忽然听见院外传来一阵哄笑,掀帘一看,只见三个媳妇正围着小花,逗她喊"
婶"
。
小花穿着件打补丁的红布袄,被逗得咯咯笑,小胳膊在襁褓里蹬来蹬去,像条快活的小鱼。
穿绿头巾的媳妇从兜里摸出颗水果糖,剥开糖纸塞到小花嘴里,娃的眼睛瞬间亮了,小舌头裹着糖块,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嘴角还沾着点糖渣。
"
你看这娃,多精神。
"
穿蓝布衫的媳妇把小花抱起来,用脸颊蹭着娃的软毛,"
惠娥,你这日子,总得往前看。
"
惠娥的手顿了顿,针尖在布面上扎出个小窟窿。
她低下头继续引线,声音轻轻的:"
我现在这样,挺好。
"
"
好啥呀?"
另一个媳妇纳着鞋底,线绳穿过布面出"
嗤"
的轻响,"
你才二十五,总不能守着回忆过一辈子。
前几天我娘家村有个后生,人老实,会打铁,听说了你的事,托我问问"
话没说完就被二婶子打断:"
说这些干啥,惠娥心里有数。
"
她给惠娥递过一碗热水,粗瓷碗边还留着个豁口,眼神里带着体谅,"
不过话说回来,你这李氏叫了这么多年,总不是个正经名字。
女人家,得有个名有个姓,听着也亮堂。
"
这话倒提醒了众人。
女人们七嘴八舌地琢磨起来,有说叫"
春兰"
的,"
山里的兰花耐活,风吹雨打都不怕"
;有说叫"
秋菊"
的,"
菊花经霜,看着柔弱,骨头硬"
;吵得像群闹喳喳的麻雀。
最后还是教书先生的媳妇说了句:"
我看叫惠娥吧,惠是贤惠,娥是娇娥,配得上她的人。
"
惠娥抱着刚睡着的小花,指尖轻轻划过女儿的眉眼。
窑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环宇的遗像上投下块光斑,照片上的人笑得还是那么憨,露出两颗小虎牙。
她沉默了半晌,轻轻"
嗯"
了一声:"
就叫惠娥吧。
"
从那天起,"
李惠娥"
这个名字就在村里传开了。
张大爷喊她"
惠娥"
,二婶子喊她"
惠娥妹子"
,连三岁的娃见了她,都会奶声奶气地喊"
惠娥婶"
。
名字像是道无形的门槛,跨过去,好像日子就真的能换个模样。
队里记工分时,会计在本子上写下"
李惠娥"
三个字,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让她心里莫名地松快了些。
年底分红时,队长把装着玉米和豆子的布口袋递给她,布袋上还印着"
农业学大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