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3 / 3)

加入书签

/p>

"

青年将军指尖轻叩案几:"

正是!

北疆苦寒,兼遭战乱,若仍循旧制"

他突然展眉一笑,如利剑出鞘:"

所谓良政,原该随四时更迭,应万物荣枯。

幽州这片土地,正要这般诊治才得生机!

"

刘虞并非固守陈规之人,反而能接纳新思想与新主张。

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子度所言极是,倒是老夫过于拘泥祖制了。

为官者确实不该固守旧政不思变通,理应根据时势调整治国之策。”

“但凡能使百姓安居乐业、令大汉国运昌隆的新政,我们都该全力推行。

说来惭愧,倒是老夫自己墨守成规了。

北疆施行新政的成效,便是最好的明证。”

“子度可将新政细则整理成册,待老夫返回邺城后,要在冀州九郡推行。

若新政确有成效,届时你我联名上奏朝廷,请陛下诏令天下各州郡效仿。”

见叔父心系苍生,刘凤欣慰笑道:“叔父深明大义!

侄儿这就将新政细则详实撰写。

不过北疆某些新政恐与冀州情形不尽相合,需因地制宜调整。”

他早有意借叔父之手在冀州推行新政——这片膏腴之地将来必成北方三州枢纽,唯有民生富足方能奠定霸业根基。

如今叔父主动提议,正合其心意。

譬如说,可将州郡内所有田土尽数收归官有,再按人口均匀分派于百姓耕作,使每家每户皆得立足之基。

官府须颁布明文禁令:凡私相授受田产者,必定严惩不贷。

北疆之地几经兵燹,境内荒田废土遍布,多已无主。

加之北疆素乏名门望族,豪强势力亦不蕃盛,故推行新政几无障碍。

然冀州九郡情形迥异。

此地名门望族林立,豪强势力盘根错节,非同小可。

"

叔父,毕竟新政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若一味生搬硬套,恐难奏效,须得因地制宜才是。

"

思及冀州世家大姓之盛况,刘虞不禁扶额叹息。

他固然心系百姓福祉,冀望九郡黎民安居乐业,却又忌惮开罪于地方豪族,恐有碍施政。

刘虞苦笑道:"

子度见识深远,冀州症结,你倒是一目了然啊!

"

"

叔父过誉了!

"

刘凤谦逊应答,眼底却掠过一丝阴翳。

北疆新政之精髓,正在于将田土收归官有。

唯有如此,后续改制方能推进。

若无立锥之地,百姓岂会心悦诚服?若无恒产,黎民安肯久居于此?而门阀世族坐拥万顷良田,又怎会投身商贾之事?

他们田连阡陌,资财盈库,佃户成群,岂肯对官府俯帖耳?州牧府若不收田为官,何来土地分与百姓?若不严申禁令,何以震慑豪强兼并之心?

若无法将土地分予百姓,州牧府何以聚拢流民民心?若无众多百姓开荒垦田,官府又如何扩展耕地?这项土地新政看似仅是收归国有、分配耕作,实为后续变革根基。

倘若土地制度未能推行,其他新政皆成空谈,待乱世来临必将半途而废。

刘凤未向叔父进言,自有其深层考量:其一,不愿叔父得罪冀州世族豪强,避免其难以立足;其二,防止冀州在民生经济上越北疆,增加日后兼并难度;其三,保留当地阶级矛盾,避免冀州九郡形成铁板一块;其四,为将来接管冀州预作铺垫,届时推行新政便可减少阻力。

以他的声望与地位,掌控冀州不过反掌之间。

这番筹谋既为自身考量,亦算保全叔父颜面。

刘虞自然不知侄儿心思,只见其爽快应承,反觉侄儿胸襟宽广,想起昔日误解更生愧意。

二人对坐饮茶纵论新政,冰释前嫌后相谈甚欢。

刘虞既钦佩侄儿才略,更决心加深这段本就密切的叔侄情谊——朝廷重臣的血脉纽带,理当更为紧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