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故剑情深的温情与吏治的清明(3 / 5)

加入书签

,此令一出,颍川震动!

那些往日横行乡里、索贿成性的胥吏,惶惶不可终日。

更有甚者,黄霸竟亲自下乡,不坐官轿,不鸣锣开道,仅带一二随从,走遍田间地头,询问农桑疾苦,调解乡邻争讼。

臣手下御史回报,说亲眼见有两户农夫为田垄边界争执不休,几乎械斗,黄霸闻讯即刻赶到,现场勘查,秉公而断,最终使得两家握手言和,自愿各自退让一犁之地(让畔),那田垄间的界限反倒成了和睦的象征!

民间已有‘田者让畔’的谚语流传!

此真乃循吏典范!”

宣帝专注地听着,眼中光芒越来越亮。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大汉疆域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颍川的位置:“好!

好一个‘田者让畔’!

这正是朕想要的!

官吏清廉公正,百姓安居乐业,争斗自然平息!

黄霸所为,深得治国之本!”

他猛地转身,语气斩钉截铁,“魏相!

立刻拟旨:擢升黄霸为京兆尹(长安最高行政长官),即刻回京述职!

朕要亲自见见这位‘让畔’能臣!

更要让天下郡守都看看,什么才是为官之道!”

一颗吏治清明的种子,从颍川的田间地头,被宣帝亲手播种在了帝国的心脏——长安。

本章警示:椒房殿内紧握的双手与颍川田间让出的犁沟,无声诉说着同样的道理——无论是情感的殿堂还是治理的基石,唯有真诚与公正,才能筑起真正坚不可摧的长城。

3:卖剑买牛与皇帝的案头

渤海郡(今河北沧州一带)的春天来得格外迟。

咸涩的海风裹挟着寒意,吹过荒芜的田野和凋敝的村落。

衣衫褴褛的农夫蹲在光秃秃的田埂上,眼神麻木;更远处,一些面容凶悍、手持简陋兵器的人影在丘陵间游荡,不时传来几声尖锐的呼哨——那是为饥寒所迫、啸聚为盗的流民。

一幅凋敝混乱、民生维艰的图景。

郡守府内,新到任的太守龚遂,一身半旧的布袍,眉头紧锁地翻看着堆积如山的卷宗。

案头上,一份由前任留下的奏报触目惊心:“……郡内连年灾荒,盗贼蜂起,前太守力主镇压,屡次兵清剿,然盗匪如韭,割而复生,愈剿愈炽,官军亦多有损失……”

龚遂合上卷宗,长长叹了口气。

他深知,一味用兵,只会让这些本就活不下去的百姓彻底绝望,变成凶悍的亡命之徒。

渤海需要的不是刀剑,而是活路!

几天后,渤海郡各县城门、乡亭都贴出了太守龚遂的新告示,内容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告渤海吏民:

一、郡县所有追捕盗贼之官吏、兵卒,一律撤回!

地方不得擅自缉捕!

二、凡手持锄、钩(农具)等耕作器具者,皆是良善农夫!

凡手持刀、剑、弩、弓等兵器者,方为盗贼!

官吏只可查问后者!

三、开仓放粮!

赈济灾民!

郡府备好耕牛、粮种、改良农具(如新式轻便铁犁),凡愿意放下兵器、回乡耕作者,可凭旧兵器至官府换取一头耕牛、五斗粮种及农具一套!

既往不咎!

四、劝导富户、乡绅,将囤积粮食物资平价粜于乡邻,官府予以嘉奖,共渡时艰!”

告示一出,如同巨石砸入死水。

郡府衙门前,挤满了议论纷纷的人群。

“真的假的?拿把破刀就能换一头牛?”

“太守莫不是疯了?”

“官府的话能信?别是骗咱们过去一网打尽……”

质疑声此起彼伏。

龚遂也不辩解,亲自坐镇郡府门前,身后堆满了崭新的农具、粮种和几头健硕的耕牛。

他让府吏当众大声宣读政策,并率先收缴了几名衙役的佩刀,当场兑换了牛和农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一个面黄肌瘦、犹豫了几天的大汉,颤抖着将一把生锈的砍刀放在案上,真的当场牵走了一头哞哞叫的黄牛时,整个渤海郡沸腾了!

接下来的景象蔚为壮观:昔日藏匿于山林、手持兵刃的身影,纷纷走了出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