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故剑情深的温情与吏治的清明(4 / 5)
。
他们排着长队,在郡府衙门外蜿蜒成一条长龙。
锈迹斑斑的刀、卷了刃的剑、简陋的竹弓……一件件曾经用于“打家劫舍”
的凶器被交了上来,换回的是哞哞叫的耕牛、沉甸甸的粮种和崭新的铁犁。
许多人领到东西,当场就跪倒在尘埃里,朝着郡府方向咚咚磕头,嚎啕大哭:“太守是活菩萨啊!
给了我们一条活路!”
短短数月,“渤海多盗”
的顽疾竟奇迹般地消解了大半。
田野间,农夫驱赶着新得的耕牛,吆喝着开始春耕,荒芜的土地重现生机。
一新的民谣在渤海大地传唱:“渤海龚使君,劝我卖刀剑;卖剑买黄犊,卖刀买牛犊;黄犊耕春田,牛犊生沃土;从此有饭吃,谁还去做贼?”
一封关于渤海郡“卖剑买牛”
成效的奏报,连同几份地方上报的“祥瑞”
奏章(如某地挖出“灵芝”
、某处天降“甘露”
等),被一同送到了未央宫宣室殿宣帝的案头。
深夜,烛火跳跃。
宣帝正伏案批阅奏疏,堆积如山的简牍几乎将他淹没。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伸手端起旁边的陶碗,里面的汤药已然冰凉——这是许皇后(许平君)亲自嘱咐宫人每日为他准备的养身汤。
想起平君充满关切的眼睛,宣帝心头一暖。
他先拿起那份描述“灵芝祥瑞”
的奏章,只扫了一眼,嘴角便勾起一丝洞悉一切的冷笑:“灵芝?呵……”
随手丢在一旁。
又拿起“甘露”
的奏报,更是看都懒得看完,直接扔进了角落。
最后,他才拿起龚遂那份详细汇报“劝民归农”
政策及成效的奏疏。
他看得极其缓慢和专注,手指轻轻划过简牍上描述百姓“弃刃领牛”
、“田野复垦”
、“颂声渐起”
的字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疲惫的脸上露出了自内心的、欣慰的笑容。
“好!
做得好!”
他忍不住轻轻拍了下案几,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才是真正的‘祥瑞’!
龚遂深知朕意!
解民倒悬,化剑为犁,这才是治国安邦的实绩!
比那些虚头巴脑的灵芝甘露,强过万倍!”
他提起朱砂笔,在这份奏疏上用力批下四个大字:“枢机周密,品式备具!”
这八个字,既是对龚遂具体施政方略(枢机)精准到位、考虑周全(周密)、政策条例(品式)清晰完备(备具)的高度评价,也是他自己治国理念的宣言!
他将这份奏疏单独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准备明日朝会重点嘉奖龚遂,并诏令全国郡守学习渤海经验。
放下笔,宣帝站起身,走到殿外露台。
夜空繁星点点,俯瞰着沉睡的长安城。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亲政时光。
黄霸在长安京兆尹任上,将“田者让畔”
的清风吹进了天子脚下;龚遂在渤海,“卖剑买牛”
化戾气为祥和;而他,在未央宫的灯火下,亲自审阅每一份关乎民生的奏疏。
“明君之道,使民以时,治国以法,察吏以明……”
他轻声自语,目光坚定。
这“宣帝中兴”
的画卷,正由他用勤勉、务实和对百姓疾痛的深切体察,一笔一笔地勾勒清晰。
本章警示:案头冰冷的祥瑞奏章被弃置一旁,唯有那份“卖剑买牛”
的奏疏被朱笔嘉许——历史从不铭记浮华的泡沫,只镌刻那些俯下身去、真正为苍生耕耘出的绿野沃土。
尾声:草根帝王的治世回响
时光荏苒,昔年尚冠里陋巷中的落魄皇孙刘病已,已成为青史留名的中兴雄主汉宣帝。
他的一生,是传奇,更是实干精神的写照。
他心中永远珍藏着那柄“故剑”
——那是患难与共的妻子许平君(虽遭霍氏毒手,此情永恒),是丙吉、张贺等掖庭岁月里给予他温暖的微光,更是他始终不曾忘记的民间疾苦底色。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