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临淄闹市一杆秤咸阳宫阙定乾坤(3 / 5)
箱被小心翼翼地打开。
黄绸包裹中,一块锃亮的铜诏版和一套崭新的铜斗、铜升、铜尺、铜权显露出来。
诏书上“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皆明壹之”
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标准器抵达地方的情景)
“恭迎皇帝诏命!
恭迎度量衡正器!”
吴冉带头高呼,率众下拜。
起身后,他立刻下令:“擂鼓!
通告全城!
即刻起,琅琊郡行用皇帝陛下钦定之度量衡!
所有旧器,无论官私,限期三日,一律上交官署!
违令者,重罚!”
鼓声隆隆,传遍大街小巷。
官差们四处张贴告示,宣读法令。
集市上,气氛骤然紧张。
许多摊主看着自己用了半辈子、甚至祖传下来的量斗、尺子、秤杆,眼神复杂。
一个卖布的老妪死死抱着她那把明显长出一截的“楚尺”
,哭喊道:“这尺子跟了俺四十年啊…没它,俺怎么量布?”
收缴旧器的现场更是触目惊心。
郡府衙门前广场上,收缴来的各式各样的旧量具堆积如山:巨大的齐斗、袖珍的韩升、长条的楚尺、沉重的赵权…琳琅满目,也混乱不堪。
“时辰到!
毁!”
随着郡尉一声令下,衙役们抡起大锤,狠狠砸下!
“哐当!
咔嚓!
哗啦!”
木屑纷飞,陶片四溅!
精心制作的祖传量具,在代表帝国统一意志的铁锤下,瞬间化为碎片和废铜烂铁!
一些精细的铜器、玉权则被投入熔炉,在烈火中扭曲变形,化为铜水。
(旧器销毁的震撼场面)
人群中,商人田禾静静看着。
他认出了那个曾经让他和孙老头争执不休的“齐石斗”
也被砸得粉碎。
他摸了摸怀中揣着的官府刚刚按新标准校准的木斗和一套小型砝码,心中五味杂陈:“旧的砸了…新的,真能带来公平吗?”
(商人心理转变)
【本章启示】强制推行(驿传法令)伴随激烈交锋(收缴砸毁旧器)。
这警示我们:破旧立新(销毁旧器)是统一的必经阵痛;法令的威严(驿马加急)需落于坚决的执行(郡守毁器);古老的惯性(祖传量具)终将让位于时代的需求(统一市场)。
4:市井新尺量公平,粮吏叹服“秦法”
严(公元前219年,南阳郡宛县)
主要事件:新度量衡标准在各地推行后,市场交易逐渐规范,官府征收赋税效率提升;通过具体人物(如南阳郡粮吏贺稷)的经历,展现统一度量衡带来的实际便利和对公平的促进。
一年后,南阳郡宛县(今河南南阳)。
秋收刚过,正是官府征收田赋粟米的关键时刻。
粮仓前的空地上,堆着小山般的粮食口袋。
粮吏贺稷带着几个助手,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与往年不同,今年他手里拿的,是一把锃亮的、刻有官府火烙印记的“秦尺”
(标准尺),量粟用的,是同样刻着官府印记的标准斗升(按新容积制作)。
“老张家,粟米五石!
量足!”
贺稷高声唱喏。
助手用标准斗熟练地量取,倒入粮仓专用的巨大斛中(斛也由官府按新标准校准过)。
轮到一位面色黝黑的农人。
往年征税,他总要和粮吏因为斗的大小、秤的准头纠缠半天。
这次,他看着那标准斗、标准尺,还有旁边摆放着作为最终校准依据的小型铜诏版(郡府分至县的复制品),心里莫名踏实了许多。
“李家沟,李三石!
量足!”
贺稷的声音干脆利落。
整个过程迅、安静,几乎没有争吵。
往年因量具不统一、官吏舞弊而引起的纠纷和怨言,今年几乎绝迹。
贺稷擦了把汗,内心感慨万千。
他当粮吏快十年了,深知其中猫腻。
以往,地方豪强常给官吏塞钱,用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a5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